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看渠县>详细内容

渠县“9·18”特大洪灾灾后重建工作纪实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9-22 01:01:42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提要:2011年9月,渠江流域发生“9·18”特大洪灾,经济损失130多亿元,因灾转移群众136万人,达州受灾最为严重。在重灾面前,各级领导靠前指挥,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将灾后重建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最生动的实践,迅速建成渠江新城和一批新农村综合体,创造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进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渠县模式”。

    各级党组织成为创建工作的坚强堡垒

    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战场上,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核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标杆。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市委“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要求,立足“争当达州创建工作排头兵,把渠县建成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县”的目标定位,坚持“化危为机、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认真做好灾后新村建设和配套设施内建设等重点工作,成为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县工作快速推进的“火车头”。

    县委立足受灾群众长远生计出发,按照一个新村聚居点配套一项主导产业的思路,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18个新农村综合体、48个新村聚居点的基础上,建成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0000亩,现代畜牧养殖小区43个,大型养殖基地1个,促进居民持续增收。以提高整体抗灾救灾能力和构建城镇产业支撑为目标,新建东城、南城、北城三条救灾生命通道和城区提防工程,科学构建县域“一主一副四支撑28基点”生态滨江城镇体系和县域新村建设体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以争创“四个一流”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乡镇干部“住读”制度,深入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着力营造良好的重建环境。

    各乡镇党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重建,努力实现灾区全面恢复和更高水平的建设。中滩乡依托场镇资源把灾后重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的新村综合体。渠南乡围绕建设新民居、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生活,打造城郊结合部幸福农民新村。李渡乡以“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理念,打造充满川东民居风格又集聚徽派建筑元素的“产居一体化”新村。

    党员干部成为创建工作的骨干力量

    渠南乡在灾后新村建设工作中,大力推行乡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发扬“5+2”、“白+黑”的工作模式,仅用了9天时间就完成了70亩新村建设用地调整和动员渠江流域沿岸易淹户到聚居点建房的任务。渠江镇认真开展以“科级干部每人联系10户、一般党员干部每人联系5户、村干部每人联系3户受灾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活动,全镇62名党员干部与399户重灾户结成了联系对子,为民服务工作去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文崇镇文崇村党支部书记何丕烈,灾后带头将4户14名受灾群众安置在自家居住。并动员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儿子为家乡捐款2000元和在外从事菜种经营的表弟为家乡无偿捐赠菜种价值近1万元。在他的带动和带领下,全村无房户被全部分散安置到未受灾群众家中,在外成功人士共为家乡捐助物资折合近50万元,新村聚居点房屋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哪里工作任务最繁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创建过程中,灾区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带头重建家园、带头恢复生产、带头承担责任、带头帮扶群众、带头维护稳定的“五带头”先锋模范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干给群众看、组织群众干、帮着群众干”,有力推进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步伐。

    县委把创建灾后重建示范县作为广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现实课堂,择优选派1026名机关党员干部到236个重灾村蹲点助重建,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服务群众,确保重建工作稳步推进。县房管局罗勇,妻子患有癌症,母亲体弱多病,为了帮助下派村受灾群众,先后自掏腰包近6000元捐给重灾户,并买来农具、炊具和70多只家禽分发给灾民。县林业局杨忠主动与27户受灾最严重的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个人先后拿出资金1万余元,购买大量的生产生活物资,送到受灾群众的手中,帮助他们抓好农业生产自救。

    县住建、国土、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立足部门职能,组建15支党员服务队,臂带“党员服务队”袖章,把创建工作作为发挥党员服务队模范带头作用、创新创先争优载体的主阵地,帮助受灾乡镇争取项目资金,协助制定重建计划,使党员服务队成为创建工作的排头兵。李渡乡狮牌村老党员曾祥琼一直坚守在灾后新村建设第一线,在他的组织下,24名有建筑工作经验的农村党员组成“党员施工队”,义务助力新村建设。(陈刚 何林松 李尚桃)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