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江艺苑>详细内容

保护书法,避免成为稀有动物

作者: 来源:中宣部-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0-09-15 11:38:37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廖章恒简介:廖章恒,笔名恒者,别署问书堂主,1952年生,四川渠县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书法家、传统文化学者、企业高级文化顾问、网络传播人。他生长于川东北部山乡,弱冠之年担任教师。辗转于团县委、县委组织部、区委、县纪委、县委办、县委、市委供职,或任干事、领导,或赋闲担任非领导职务。其间,先后就学于四川省委党校、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历任渠县书协主席、名誉主席、收藏家协会会长、市书协常务理事、省硬笔书协理事等职务。

  古人们用毛笔,彼时书法是大众文化,人人钻研;现代人们用钢笔,即便是硬笔也有写字者的风格气韵的体现;而今人们用键盘,统一的印刷体掩盖了汉字的造型艺术和风骨。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而今它正像昆剧和古琴,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诚然,从甲骨文到简化字,从竹简到纸张再到电子档,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时代的进步。
  
  然而,君不见,键盘正代替手写;君不见,电子书正代替纸制品;君不见,语文课本里的古文也越改革越少……
  
  中国人民大学曾向海外人士发起调查,结果显示:书法超越了京剧,成为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代表。在我们一味争夺名人故里的间隙,是否也应该注意到,书法艺术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
  
  笔者造访田园城市书法家廖章恒先生,赏字、品茗、闲聊,感悟颇深。书法体现了作者下笔时的心境,或平静如镜面,或狂乱若劲风,书法是写作者精神的体现。从廖先生的字里,看到了平和安宁,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正是成都赋予成都人的气质。很多书法家都是银须屡屡的百岁老人,书法本就是修身养性之道,热衷于养身的现代人,又何须去听信“李一大仙”的胡言乱语呢?
  
  闲谈之中自然少不了书法和传统文化。廖先生认为,中国传统书法应该走出国界的限制。三年前他曾提倡一个观念:“上网去,全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起来!”当时曾引起较大的反响。而今国内已经有很多著名的书法网站,都是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将我们的文化瑰宝永久保留。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书法值得称颂的一件大事。“书法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而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互联网,也正好能把书法从中国推向世界。
  
  保护的第一方,是依靠政府。财政部可拨款建立民间书法保护基地,教育部可提倡中小学设立书法艺术课外活动等等。日前有事业单位要求员工每月必写毛笔字,月末评奖。制度未免太强人所难,没有坚持下来,但也不失是一个好的尝试。
  
  保护的第二方,是依靠专业人士。书法家、书法协会会员、学者们可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互相观摩指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将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同时,可培养更多书法人才,书法艺术不至后继无人。
  
  保护的第三方,是依靠百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书法家,但都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来,营造一个全民尊重书法艺术的氛围,能用笔写就不用键盘。偶尔提笔给老友写封信,岂非乐事?
  
  3000年的历史,蕴含了多少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日的国粹。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就是书法之于我们的美。我们又如何忍心让书法艺术从此毁灭呢?
  
  一横,一撇,一竖,一捺,即便是80年代的我们都还依稀记得拿着铅笔学写字的童年。幼时的我们不懂飘若游龙和翩若惊鸿,亦不会欣赏颜筋柳骨和《兰亭序》,但请低头看看你的右手中指、无名指指尖,那个凹陷是你曾经用笔写字的痕迹。
  
  键盘时代,保护书法刻不容缓哪!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