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賨都时评>理论视点>详细内容

渠县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

作者:王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8-02 11:23:47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成长的有力引擎,但是在我国实施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一,大量土地被征,用于城市化发展,造成土地变向流转;二,农民手中的土地减少,失地农民无地可耕,其生活不能得到保障,这是非常严峻的民生问题;三,农民没有衣食根本,即把目光转向城市,但就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而言,实际情况需要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四,最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提上日程。此次调研,主要是就关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渠县的实际情况,对具体遇到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我国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土地问题,城镇化实际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不能以农民的牺牲来换取城镇化的发展。建国初期,我们实行的是“按人分配、分级切块”,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方法;如今,我县农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局相应地投入专业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机械,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土地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允许农民实行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土地有偿流转,推行市场机制,既可以不损失转出方利益,让农民不再过度依赖土地,又可以形成土地规模化、集中化,实现地尽其用,推进农业适度规划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使农业走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同时,也可以减少撂荒现象所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

  渠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省农业大县,截止2012年底,辖60个乡镇,554个行政村(含社区),总人口数122.3万,其中农业人口111.6万人,耕地面积97.8万亩。

  近年来,渠县为深化新农村建设、改造传统农业生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健全土地流转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工作效率,大力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理有效地土地流转方式,将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务工,使人地关系得到缓解,促进城乡一体化,积极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就我县目前土地情况而言,我县农民土地流转行为正在有序进行。

  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主要方式和成效:

  (一)我县土地流转规模

  2012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6.4%;农户间相互流转土地面积3292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52.45%;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2.6万户,占总农户的8.6%。其中200—300亩25个, 300亩以上1425个;共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30749份,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面积为18289亩,占总流转面积的29.14 %。

  (二)我县土地流转的速度

  2006年末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3827.95亩(2007年普查数),2012年底增长到62770亩,六年增长了19942.05亩,增长1.4倍。

  50亩以上业主大户,2006年47个,到2012年底增长到2500个,近六年增长近50倍。

  转出土地的农户数,2006年末9946户,到2012年底增长到户,近六年增长26027户,增长3.3倍。

  (三)我县土地流转的方式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其他方式(入股、招标、公开协商等),其中转包、出租、其他方式较多。2012年末,出租、转包、其他方式分别占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40.47%、37.44%、17.29%。其中,转入农户面积为3.29万亩,转入专业合作社面积为1.25万亩,转入企业的面积为1.6万亩,其他0.13万亩。

  (四)我县土地流转的成效

  通过将土地转入到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我县通过转变农产品从单一的、传统的种植方式为多元生产,形成20万亩优质柑桔、10万亩黄花、5万亩高产油菜、4万亩中药材等多个特色产业体系,与达州市天然药业有限公司、宕府王呷酒有限公司、川东花卉有限公司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使得各项生产条件及农户收入明显提高,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申报、登记、鉴证、变更、调解、仲裁和档案管理制度,通过“阳光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政策扶持。

  二、失地农民政策扶助

  我县从事农耕人口虽多,但是失地农民相对较少,可是同样也存在一定的数量的失地农民,农民一直是将自己的土地视为自己的命根子,农民失去了土地相当于失去了具有生产和保障双重功能的土地,对于失地农民群体面临的被边缘化的境地,中央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政策下发到省市级政府,各地方政府结合地方实际,纷纷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措施,渠县也不例外。首先,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的思维定势,建立统筹城乡、全民平等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就是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社会保障相互分割的壁垒,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把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综合考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消除障碍,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基本差别,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体系上的互补、全民待遇上的一致。

  具体措施如下:

  1.保证基本耕地数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开展可耕用地开荒,增加土地整理以及撂荒土地恢复,保证耕地面积数量的稳定。2010年,新开荒土地面积1146亩,土地整理增加41486亩;2011年,通过增加土地整理面积11024亩;2012年,我县新增土地面积2832亩,其中新开荒土地面积211.9亩,整理土地面积2620亩。

  2.确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完善保障制度。

  将农村社会保险和被征地人员纳入社会保障综合覆盖,建立了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预决算台帐制度,实行“一人联系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定时定量排定工作任务,一分一秒倒逼工作责任”;按照“一站式服务、阳光下作业、并联式审批”的政务服务要求,及时开设征地农民参保经办窗口,全面公开政策标准、经办程序、经办时限,全面落实“马上办”制度;渠县在全面推进23个重点建设项目工作中,坚持“重点项目发展到哪里,社会保险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第一时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被征地农转城人员权益。

  3.依据政府文件办事,有理有据,为民着想。

  依据政策主要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8]1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川办函[2009]302号)、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达市府办[2010]16号)、达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贯彻落实<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精神及组织、实施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达市劳社发[2010]134号)。

  4.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县强化产业支撑,新发展柑桔、奥桃、巴山脆李、蔬菜(黄花)、花椒等特色农作物25000亩,占目标任务的83.3%;目前,中滩柑桔、文崇谭坝奥桃、报恩清河巴山脆李、李渡狮牌红心琯溪蜜柚等基地已成功引进业主承包经营,4个示范基地年提供就业岗位近80个,区内农民年均增收150元以上。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建立专家小组,打造专业化农业科技推广的阵地;积极与农业科学研究所及高等院校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业人才队伍水平,降低农民生产风险。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户籍改革开始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差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户籍归属与各种福利待遇甚至是保障水平密切相关,城市户籍福利待遇与保障水平均超出于农村居民。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最根本的体制问题,应本着坚持农民自愿转户、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所以户籍改革是我国真正迈出具体的城镇化改革的第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县将时刻跟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户籍改革发展的脚步,逐步完善户籍改革内容,积极向广东、重庆等户籍改革先锋省、市看齐,吸取其改革经验、避开其改革误区,采取更适合于我县实际情况改革办法。提意如下:

  1.适当降低农转非的入门条件,并相应地提出鼓励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入城镇居民,增加政府工作诚意,减少农民质疑。

  2.切实保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转变成城镇居民的各项生活保障:就业、养老、医疗、生育、卫生、教育等各方面。

  3.可采取广东省‘积分制’等各种新型办法,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4.加快农村宅基地的确权改革,给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保障农民合法的财产权利和权益,包括土地的继承、抵押和转让的权利,促进农村土地市场和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5.无论是何种户籍,都应从态度上减少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并从法律政策方面给农民维权保障,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保证公民的社会权。

  6.相应地加大城市对于农转非人员的容纳程度,大力开展城市廉租房的建设,以及各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促进低收入阶层的人口城市化。

  四、建设新农村,服务老百姓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即是城市扩大化,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建设新农村、实现城镇化。

  2011年,我县中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获省级考核优秀,取得开门红的好成绩。近期,我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深化提升区和扩面推广区两大片,深化提升区为屏西乡、清溪场镇、望江乡、青龙乡、射洪乡、渠南乡、中滩乡、有庆镇等8个乡镇24个村,扩面推广区为天星镇、李渡乡、琅琊镇、双土乡、卷硐乡、龙潭乡、锡溪乡、临巴镇、渠北乡等9个乡镇24个村,按照“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彰显地方特色、融入田园生态”的思路,推行“规划民议、选址民定、模式民选、建设民管”的方式,有序推进村落民居建设,全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公共综合服务水平。包括: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为主要内容的“1+6”村级公共服务。到2015年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个,新建和改扩建农民聚居点33个,使新民居建设率达到90%。“我们能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渠县农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渠县农民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让渠县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在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推动新农村建设:

  1.加快新农村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

  坚持“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推进城乡道路、供水和污水管网等公用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无缝对接”,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格局。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新要求,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物质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就业需求,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加快落实渠县以亿亩超级水稻田、万亩柑桔标准园、千亩黄花标准示范基地、百亩特色水果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营销,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益,加快农业向集约化、高效化和规模化转型;强化财政投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农业科技、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3.努力打造具有渠县特色的乡村风貌。

  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具有历史文化遗产和族人特色的村庄,避免在建设中被破坏和灭失。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农村。

  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会带来很多生态问题。我们需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从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达到一种平衡,以自然为主体,从长远发展角度解决人的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王娇)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