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疫情防控>详细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病防控工作进展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实录全文)

作者:健康中国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9-16 21:01:03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国家卫生健康委9月16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病防控工作进展成效。

图片

推荐阅读

图片

点击海报,浏览全文↑

图片

点击海报,浏览全文↑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图片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文件情况。一是印发《关于组织做好2022年世界患者安全日有关活动的通知》,明确以“用药安全”为主题,提高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社会公众对用药安全的重视,普及安全用药知识,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水平。二是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的通知》,建议各地通过线上义诊、医院院内义诊、农村和基层地区义诊、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义诊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义诊活动,着眼于群众健康需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委联合多部门和有关地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监测体系,扎实开展地方病防控,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8场,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先生

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殿军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先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林剑浩先生

首先,请熊司长介绍地方病防控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煌

图片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曾是受地方病危害较重的国家,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曾经严重困扰、威胁我国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地方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批示精神,全面实施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一是防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先后出台了“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8-2020年国家10部门联合实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将地方病防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民委、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联防联控、综合施策,合力推动食盐加碘、防病改水、低氟砖茶、改炉改灶等防治干预措施,改善病区人居环境,控制消除地方病风险。

二是实现了重点地方病控制消除阶段性目标。截至2021年底,全国2799个碘缺乏病县、379个大骨节病病区县、330个克山病病区县、171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12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县、122个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县或高砷区县均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达标率均为百分之百。

三是地方病监测体系不断健全。每年以村为单位,开展大骨节病、饮水型氟砷中毒、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水源性高碘监测,以乡为单位开展克山病监测,以县为单位开展碘缺乏病和饮茶型氟中毒监测,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实现全覆盖。

四是防病扶贫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将贫困地方病患者纳入低保、评残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手术治疗补贴、药物治疗免费政策,现症地方病患者全部建档立卡和应治尽治,病区家庭摆脱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态。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全部地方病病区县均达到控制消除标准,达标率为百分之百。

五是防治能力和科技防病水平不断提升。各级财政加大对国家级专业机构、重点地区和基层防治机构的资金和政策倾斜力度,强化科研攻关,在大骨节病治疗药物筛选、水氟水碘等先进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提升了各类地方病实验室检测和医疗检诊能力,多途径解决基层防治力量不足问题。

六是形成了地方病防治的“中国经验”。我国将地方病防治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分省推进、综合施策、目标管理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策略,形成了有效的防控工作机制和完善的标准体系,创造了发展中国家有效控制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奇迹,为全球治理地方病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地方病防治工作批示精神,发挥地方主体作用,整合各种资源,落实综合干预措施,持续监测评估防控效果,切实做好地方病的“防”“控”“治”工作,为推进实现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到2030年,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这一规划目标而不懈努力。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熊司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将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列入15项行动之一,也明确了“地方病等问题不容忽视”。请问近年来我国地方病防控在取得了许多成效的基础上,防治的主要困难和瓶颈有哪些?如何进一步巩固防治的效果?谢谢。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风险挑战依然存在。地方病作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旦防治措施减弱或者撤除,疾病将再次卷土重来,所以必须长期巩固,维持防治措施,才能真正发挥防病的作用。目前,我国带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甲状腺肿、饮水性氟中毒、饮茶型地氟病等地方病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持续加大防治措施落实。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完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成果。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健全完善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各级防治机构能力建设,不断完善防治体系,合理布局国家和区域地方病防治中心,加强全国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做好技术储备,持续巩固防治效果。

二是聚焦防治重点,推进措施的落实。针对少数饮水氟超标地区改水尚未完全落实的状况,还有部分地区合格碘盐覆盖率偏低、低氟砖茶推广难度较大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地方主体责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专门措施推进落实,有效打通防治地方病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科学精准防治。持续做好地方病病情监测,掌握病情动态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监测灵敏度,确保监测不留死角,形成精细化管理、精准化防治的工作局面。

四是加大科普宣教,增强防病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引导病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扩大疾病防治的健康效益。谢谢!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去年的时候,我们世卫组织已经通过我们国家消除疟疾的认证,今后我国还面不面临疟疾传播的风险?如果有的话,咱们怎么应对?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

周晓农

图片

谢谢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已经消除了疟疾,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着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当地流行的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输入性病例还是比较多的。举个例子,在新冠疫情以前,我们每年大概有3000例左右的输入性病例,这些病例进来以后,可能会造成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全球疟疾病例还是处于高峰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报告全球有85个疟疾流行国家,发生了2.41亿的病例,比2019年增加了6%,而且死亡病例还有所增加,全球有62.7万疟疾病例死亡,比上年增加了12%。二是我们国家与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劳务输出、旅游出境等人员增多,疟疾病例输入的风险一直存在。三是我国疟疾流行区传播媒介孳生环境没有彻底改变,所以流行的条件还是存在。在这里特别是蚊子的问题,作为一个物种,目前科技手段还不能达到消灭蚊子这个物种的状态,所以蚊子的存在,特别是传播疟疾的按蚊,疟疾输入以后会引起再传播的风险。

为了防范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风险,我们在2020年底印发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一个是从策略上,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调整为“及时发现,精准阻传”,用精准的措施阻断传播,从能力保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联防联控、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期国家疾控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通知》,主要是针对非洲传播季节回来的疟疾输入病有所增加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对疟疾等寄生虫病的预测预警,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指导各个地方做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谢谢!

中央广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国根据不同的地方病的防控进度制定了不同的控制和消除的评价办法。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有的地方病其实已经消除了,但是所有重点地方病均没有制定消灭的标准。请问,地方病的消除和消灭到底有什么不同?相应的标准又是如何制定的?谢谢。

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殿军

图片

谢谢这位记者提的问题。确实,人们容易把“消除”与“消灭”这两个定义搞混淆。从流行病学来说,“消除”与“消灭”的定义是不同的。消除是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或者有效的防治策略,把一个疾病控制或者降低到事先规定的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达到这个水平,就不会成为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或者说不能构成对人群总体健康的威胁。消灭就不同了,消灭是明确这个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把这个疾病彻底根除,把产生这个疾病的所有致病因子完全控制住,彻底从我们环境中去掉,使这种疾病以后不会再发生。对传染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而是指从全世界,这个疾病永远不会再发生。目前来看,已经被消灭的一种疾病就是天花。

我们国家地方病发生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受威胁人口也多。我们国家地方病分四大种类,一类是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包括大家熟悉的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第二类疾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像鼠疫、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第三类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比如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大量饮高氟砖茶,造成饮砖茶型氟中毒,还有在我们国家西南部长江流域存在着由于“敞灶烧煤”,煤里面氟含量高,造成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等。第四类是我们国家还有一类地方病,这类疾病主要发生在我们国家,但是病因到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只有一些病因假说,像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从刚才我的介绍来看,这些地方病,一是主要跟环境有关,这些环境里的致病因子,如果采取防治措施,这个病就会降低、就会控制,如果防治措施一放松,这个病就会反弹,刚才熊司长也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还有一类地方病原因不清楚,有可能在今后的局部地区还有新发的可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制定了控制标准和消除标准。控制标准主要有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我们制定了消除标准的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砷中毒,标准的制定主要是根据这些疾病控制和采取措施的程度,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病区控制和消除的办法,以便于指导我们全国的地方病防治工作。

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我们知道地方性氟中毒容易导致氟关节病,这个问题比较专业,那患者的腰腿和全身关节会产生麻木、疼痛症状,如果救治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瘫痪。所以请问针对这些病近些年来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应该怎么预防?谢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林剑浩

图片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氟中毒与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氟中毒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还有空气当中吸入的氟化物在身体内蓄积导致的中毒。它的临床表现,可以影响牙齿、骨头、肝肾等,最严重的危害就是氟骨症,得了氟骨症之后,骨骼关节缺损或增生,最后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这类病目前我们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以采用一些药物和非药物的方法。药物是可以口服、外用的,还有中西医结合,有些地区,采取西医与藏医结合在一块来治疗。这样一种多途径的治疗方法,也主要是为了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个性化的治疗。

因为氟中毒病区很多是在边远的地方,我们对一些特别严重的病人,或者就医不方便的患者,有些地方会采取定期送药上门的便民措施。这里有一个数据,到2021年底,我们国家28个省份有36.7万氟骨症的患者,因为这是氟中毒里最严重的表型,对氟骨症患者我们建立了健康档案;2019年到2021年3年共随访117万人次,按照应治尽治、愿治尽治的原则,治疗氟骨证患者39.9万人,其中药物治疗39万余人,手术治疗240人。

地方性氟中毒对人体骨骼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你真要得了这个病,后续治疗会非常困难,我们只能对症治疗,所以预防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的措施是根据你氟中毒的来源,刚才提到了如果是饮水型的,我们的水源就要进行一些除氟的处理,比如深井水、河水、饮用水要除氟。还有一种类型是燃煤污染,有些地方的煤含氟化物比较多,烧煤的时候产生空气的氟污染,那就会引起氟中毒的风险,所以对燃煤污染型的问题,我们或者让它加强排烟,不要烟雾浓集在家里或者改良炉灶,或者用清洁能源,把煤改成天然气之类的。还有第三类是饮砖茶氟中毒,砖茶中氟化物比较高,我们通过推广低氟砖茶降低氟摄入量。所以对于氟中毒主要采用预防性措施,希望我们在生活当中尽量避免和减少氟中毒来源,预防氟过量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过去我们经常能看到因为碘缺乏导致的大脖子病,我国的食盐加碘政策也有多年的历史,请问碘缺乏病的现状如何,还有哪些地区的碘缺乏病是比较严重的,是否还需要继续坚持食盐加碘的政策?碘缺乏病的消除未来还有哪些困难?谢谢。

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殿军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国家是一个外环境普遍碘缺乏的国家,不仅我们国家这样,全世界外环境都广泛碘缺乏,这跟地质形成的原因有关。所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碘缺乏病曾是十分严重的国家。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一开始是从重病区来落实食盐加碘防治大脖子病、克汀病。你刚才说“大脖子病”,是说甲状腺,它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一个器官,碘缺乏后就合成不了了,或者合成不足,刺激这个器官就越变越大,就增生。碘缺乏危害,不仅仅是甲状腺大脖子病,同时还有克汀病,就是呆、小、聋、哑、瘫,这类病我们国家过去曾经达到25万;而大脖子病表现比较明显,达到3500多万。最可怕的是碘缺乏会造成智力的不可逆的隐匿性损伤。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从1994年实行了全民普遍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策略,实施该措施之后,我们国家碘缺乏病得到持续消除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国家的碘缺乏病病情一直是达到一种持续消除的状态。同时,这十年也看不到新发的克汀病病人,这是我们防治的重点。

同时,我们也把儿童、孕妇这些人群的碘营养保持适宜状态。近十年为什么能达到这些成果呢?最主要的是我们现在还是推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工作措施,按照这个原则去做。2012年,过去我们所有省份吃碘盐只有一个浓度,现在变成三个浓度,20、25、30毫克每公斤,每个省份都按照自己当地居民的碘盐碘营养水平,来选择盐碘浓度。

第二,我们国家碘缺乏病重病区或者困难地区一直在西部,像新疆、西藏、甘肃、青海这些省份,近十年,我们国家给他们投入了6000多万元,用于重点人群应急补碘的措施,在西藏和新疆,他们自筹经费3亿元、1.2亿元,给当地老百姓,或者免费提供碘盐,或者碘盐提供价格补贴,或者育龄期妇女给予投服碘油丸。

下一步工作,还是应该坚持普遍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策略。刚才提到,我们国家是外环境普遍碘缺乏的国家,从2018年的调查来看,全国以乡为单位,83.6%的乡都处于碘缺乏状态,饮用水的碘含量低于10微克升以下。沿海地区可不可以不吃碘盐,通过我们调查,也必须吃碘盐。目前我们推广碘盐措施的情况下,沿海地区的儿童碘盐水平才处于适宜状态,有些省份的孕妇还不够。但是,我们吃的藻类食物含碘量非常高,常吃这些东西就不用补碘了。

我们还是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还要在科学补碘的情况下,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生活外环境的碘水平,他们的膳食情况、生活方式等,做到精准补碘。特别是我们下一步还要缩窄碘盐浓度的范围,使得不同人群接受不同盐碘浓度的时候更加精准。

第二,我们不但要重视儿童和孕妇的碘营养,更要重视新生儿和婴幼儿哺乳妇女的碘盐水平。最后我们还要重视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比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群,落实差异化补碘措施。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碘缺乏和碘适宜地区的标准,也制定了碘过量地区的标准。下一步我们还要推动这些标准的落实,以有利于我们国家真正做到精准补碘、科学补碘。谢谢。

健康报记者

我们知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当中对于血吸虫病提出到2030年消除的目标,请问目前我们国家血吸虫病防治现状是什么样的?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还面临哪些难点?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

周晓农

谢谢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在解放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控制血吸虫病已经走向了消除血吸虫病的进程。所以,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但是,我们还是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是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也是一个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种类繁多,牛、羊、鼠等40余种哺乳类动物是保存宿主,很难控制血吸虫的传播。

二是中间宿主钉螺孳生环境复杂,主要分布在植被茂盛且水位很难控制的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流域的洲滩,有的还点状分布于山沟陡坡的山区,控制难度较大。

三是现有的钉螺控制、风险监测与预警等技术难以满足消除阶段的需求,迫切需要更多的先进适宜技术和精准防治措施应用于血防工作。

围绕这三方面的风险挑战,我们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各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我们继续坚持血防工作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特别是原来已经建立的春查秋会、联防联控的工作制度还要继续执行。同时,各个部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血防工作落实到位。

第二,因地制宜开展精准防控。指导和推动各地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不断优化防控举措。严格按照《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加强农业、林草、水利、卫生等多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加强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救助,加强对家畜传染源以及野生动物的监测和防控,加强对垸内钉螺的控制,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

第三,要完善监测响应体系,加强消除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技术研究。监测预警工作是对一个疾病消除最后一步。所以我们要完善敏感有效的监测响应体系,严防疫情的反弹。在科研方面,我们主要是要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以及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还有高效低毒的灭螺药品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出一批适宜的能应用于现场的消除技术和相关产品。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地方地方病监测可以连续观察地方病消长趋势、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效果,为防控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请问从国家到地方,在建立地方病监测网络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

熊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刚才几位专家也都讲了,监测预警是做好地方病工作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所以,从2004年开始,国家通过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建立地方病监测网络,每年动态监测防治措施落实、病情状况、病人救治等情况,建立了地方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纳入了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实现了地方病监测信息化管理。

目前,已经建成覆盖全国所有病区县的监测网络。全国2562个县级实验室能够开展尿碘检测,1523个县具有甲状腺B超检诊能力,694个县具备氟骨症检诊能力,130个县具备砷中毒检诊能力,289个县具备克山病检诊能力,290个县具备大骨节病检诊能力,为及时掌握病情动态变化、措施落实进度、防治措施效果和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保障。比如,我们每年依托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的网络,组织开展全国碘缺乏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人群的碘营养水平、儿童甲肿、生活饮用水水碘等情况,为我们及时制定和调整疾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曾经较为严重,请问近年来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有哪些进展?针对薄弱环节,还将采取哪些行动?部分地区有生吃淡水鱼虾的饮食习惯,导致寄生虫感染,请问对此有何建议给到民众?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

周晓农

谢谢。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有记载的人体感染的寄生虫病有200多种,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有10余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群防群控的原则,持续推进重点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制定了科学的防控工作方案,建立了高效敏感的监测网络,形成了健全的工作保障制度,具备了很强的专业队伍,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刚才讲到了,去年我们国家疟疾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截至2021年底,全国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439(97.34%)个已达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包虫病在西部地区严重危害当地群众生命健康,现在包虫病病例总数降至2.67万,比2016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16.6万下降了83.87%,达到了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的目标,黑热病局部暴发得到有效控制,还有土源性线虫病,比如蛔虫、钩虫、鞭虫、蛲虫,还有食源性寄生虫病,包括肝吸虫病等等,这些土源性线虫和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均明显下降。

寄生虫防控成果来之不易,但寄生虫病防控是长期性、复杂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防控稍有放松,存在快速反弹的风险。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下,继续以监测工作为重点,指导和推动各地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寄生虫病控制和消除的进程。

最后您还提到了淡水鱼虾的饮食习惯导致的寄生虫病,实际上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一般都是生吃或者半生吃含有感染期寄生虫引起的,比如生食淡水鱼虾,可能导致肝吸虫病、生吃蟹可以导致肺吸虫病、生吃福寿螺可能导致管圆线虫病、生吃猪肉的话可以囊虫病,一旦得病,疾病负担还是非常严重的。根据2014-2016年全国调查,估计全国有600万肝吸虫感染者,是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南的广东、广西和东北的黑龙江、辽宁等地,主要与当地生吃淡水鱼的习惯有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胆管癌。要强调一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专家委员会有明确证据指出,肝吸虫是导致胆管癌的A类致病原,也就是当感染以后你不及时治疗,长期刺激胆管的话,可以引起癌症。这些肝吸虫病的地区癌症的发病也明显比其他地区高,也就是说感染肝吸虫病如不治疗,导致胆管癌的机率上升14倍。因此,建议大家,不管什么样的饮食文化,尽量不要生食鱼、蟹和肉等,都要烧熟了再吃,不能有生食的习惯。也有人误认为喝酒能杀死虫子,实际上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实际上喝酒时的酒精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本无法杀死虫子。所以,我们还是要告诉大家,一旦发现自己真的感染了,一定要及时进行驱虫治疗,避免造成进一步危害,特别是避免导致胆管癌的发生。谢谢。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周所长,由于时间关系,再提两个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

大骨节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大,发病主要在儿童期,曾长期困扰我国西藏、青海等地区群众。目前在我国基本没有儿童新发病例发生,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成人患者,请问我国在大骨节病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有新的技术突破?谢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林剑浩

感谢您的提问。大骨节病确实像您所说一样,在我们国家分布范围比较广,主要累及儿童,这些儿童早年得病,主要是影响骨关节,智力不受影响、其他脏器也不受影响,但是骨关节的损伤造成有些孩子长不高,关节畸形,这些人失去了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的机会。这个问题曾经是困扰我们国家的大问题。可喜的是,这些年经过我们国家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巨大付出,现在这个病应该是消除了。消除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做预防工作,包括搬迁,还有集中办学、学校办集体食堂,加上改粮、换水、搬迁等综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最近的调查,大骨节病在我们国家的新发病例已经没有了,这是公共卫生取得的可喜、巨大成绩。

现在说的患者,主要是过去患病的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还是残疾,那么这些病人怎么来救治?最近这些年,得益于我们技术的进步,我们对17万多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建档立卡,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应治尽治、愿治尽治的前提下,获得了安全有效的治疗,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也得益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比如关节置换、关节矫形,这些技术的成熟和进步,部分的现症患者也迎来了摆脱身体障碍、恢复自理能力的机会。最近几年,在西藏昌都,我们培养了一批能够立足当地,服务于当地患者的“带不走”的专业医疗人员,同时在西藏地区也设立了十多家大骨节病定点救治医院,所以越来越多的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得到了帮扶,基本实现了救治工作当地化、组织流程标准化,还有临床操作规范化,康复也逐步在跟上,贫困帮扶一体化的成熟模式。我们现在的救治成本也逐年下降,得益于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救治效果稳步提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喜人的进步,包括预防和救治。感谢你的提问。

健康中国观察记者

我们知道,地方病具有地域性,重病区分布与贫困地区或偏远农村有高度契合性,这也是地方病防控的重点与难点,请问地方病防治是如何与乡村振兴工作同步推进的?谢谢。

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殿军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国家地方病的病区分布确实像您刚才说的,是有明确的地域性。从地方病的概念看,地方病发生不需要从外地输入的,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而发生的疾病。所以我们国家的地方病,特别是重病区,都是在老少边穷地区,或者边远的农村地区。2016年有个统计,我们国家这些贫困县往往都是地方病病情较重的县,全国有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831个是碘缺乏病病区县,262个是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176个县有饮茶型氟中毒,92个县有燃煤污染型氟中毒、27个县有地方性砷中毒,179个县有大骨节病,103个县有克山病。因此我们国家在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中,将控制和消除地方病与我们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计划紧密结合在一起,保证地方病消除与控制的目标与脱贫目标同步实现的这种承诺。目前我们国家级贫困县宣布实现了消除和控制的目标,达到了百分之百。

全国各病区县党委和政府的做法,是把地方病防治措施的落实与农村振兴计划各类项目结合,优先把这些农村计划的各类项目向地方病病区倾斜。有些案例可以看一下。在我们国家,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防治措施落实过程中,我们国家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地方病病区改水工程结合起来,在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期间,各地新建改水工程达到16231处,巩固提升改水工程达到51725处,全国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改水率达到98.3%,较2012年提升了15.3个百分点。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村的改水率全覆盖,达到百分之百,较2012年提升了14.3个百分点。在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通过人居环境治理,落实改炉改灶、使用清洁能源等防治措施,基本实现了病区防治措施全覆盖目标。例如,贵州省在燃煤型氟、砷中毒病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收益家庭达到了445万户。2012年以来,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村病区户合格改良炉灶率大幅提升,由原来的73.2%增至2021年的99.6%,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村病区户合格改良炉灶率由2012年78.8%增至2021年100.0%,达到基本控制和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危害目标。

在大骨节病病区,刚才林教授也提到,在大骨节病病区主要采取措施是近十年“异地育人、移民搬迁”,这十年受益人口达到51.78万人,移民搬迁达到12.12万人。易地育人使得学龄的孩子,他们这个年龄是受大骨节病危害的最敏感人群,让他们脱离病区环境;集中办学,政府包吃包住包教育,让他们免受致病因子的打击,让他们不得病,这些措施都使病情很快下降。同时,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通过集中办学,提高了当地的教学水平,也为我们人才建设提供了基础教育的保障。

我就回答到这儿,谢谢记者的提问。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孙主任,现场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十年来,地方病防治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项工作还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落实落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控成果。

今天的发布会,四位嘉宾向我们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成效和进展,接下来我委还将继续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举办系列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