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村群众持续增收路子多
渠县网APP
分享
大雾弥漫,寒气逼人。
“哎喂,山歌就数大仙好昵,来了第一书记,日子一天一个好昵……”12月23日,渠县琅琊镇大仙村5组一块核桃基地里不时传出开心的欢歌笑语声。
唱歌的村民叫胡可成,他今年54 岁,为了照顾上有老(父母年均八十高龄)下有小(读幼儿班的孙女),夫妻二人在家种好了包产田地,喂养鸡鸭猪,还在家门口的核桃基地打工,一年有12000-13000元。谈起今天的生活,胡可成兴奋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儿子媳妇挣钱,我们基地打工有钱,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啥子都不愁。”象胡可成一样在基地打工的有70-80人。
大仙村第一书记付国辉(渠县第二中学教师)介绍,“我们村是全县130个贫困村之一,辖10个村民小组1012户3449人。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耕面积4758亩。距县城21公里。全村有建卡贫困户211户,682人。贫困率达19.6%,系省定贫困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我们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下足绣花功夫、用尽洪荒之力,2014年已脱贫14户55人,2015年已脱贫46户171人,2016年已脱贫125户380人,2017年无脱贫人员,2018年预计脱贫26户76人,于2018年全面脱贫。”
为了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大仙村党支部抓党建强队伍,夯基础修路桥,兴水利重农业,抓产业促增收……“核桃基地是季节性用工,一般在5-7月和10-11月,两个高峰期,每天用工在70-80人,每人每天务工收入80元。”村党支部书记邓礼安说,付书记是个忙人,为了帮助村上脱贫摘帽,他跑单位跑部门筹资金找项目,找同学找朋友引进产业项目,多举并用,引进核桃基地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生态养殖”助脱贫。2016年3月,引进了重庆友宏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大仙村5.6.7.8四个社,利用退耕还林及闲置土地1000余亩,养殖跑山猪(原始生态猪)。公司计划建设养殖场8个,年出栏3000头,总投资1200余万元,解决闲置土地700余亩,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30人在基地务工。其中,解决了贫困户14户、42人。贫困人员在公司务工,年人均收入15000余元。公司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利益有四个方面:一是闲置土地的流转租金,每亩按15元或100元不等的价格进行支付;二是当地贫困户免费使用基地的沼气,解决农户的燃烧问题,结束祖祖辈辈烧柴做饭的历史;三是贫困户在公司基地务工,每人年均可增加收入达15000余元;四是农户可以代养跑山猪,公司按照高于市场价格2-5元每斤的价格进行回收,农户每头猪的代养收入达500-800余元。
“德康养殖”促增收。结合村情,引进渠县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的成功模式,建设生猪养殖场一个,计划年出栏2000头(养殖100头母猪),占地30亩(新建堰塘14亩养鱼),总投资180余万元。吸纳了贫困户38户、126人,利用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同时,解决了贫困户4户、4人在基地务工。基地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利益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按照每亩100元的价格按年支付;二是贫困户入股分红,保底收益在500元以上;三是贫困人员在基地务工,每人年均收入在15000余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核桃种植”调结构。于2015年6月与四川省天尚核桃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村民利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将本村1-10社土地2800亩,全部栽种核桃,给村民带来了务工机遇,全村村民年务工收入150000元(管理核桃),将原高杆作物改为经济作物,使村民人均增收60元,带动贫困户134户、436人全部参与入股、务工,创收达123000余元。该项目可为老百姓带来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土地入股,充分利用了农户的撂荒闲置土地;二是务工收入: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60余人在基地务工,每人年均增收达20000余元;三是在基地发展林间种植,栽种花生、大豆、土豆等经济作物,每亩可增加收入800-1000余元;四是发展林下经济,养殖鸡、鸭、鹅,跑山猪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户收入,为脱贫奔康打好基础。
大仙村是琅琊镇3个贫困村之一,该村已于2016年成功退出。琅琊镇党委书记罗卫林愉悦地说:“大仙村能够按期退出贫困村,得益于市、县级联系领导的帮扶督导,各帮扶单位多个项目的资金帮扶,第一书记强党建、谋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等各项工作抓得主动。村“5+2”帮扶措施好,群众持续增收门路多。”(蒲渠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