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脱贫攻坚>详细内容

达州日报:“扶贫铁军”脱贫“战场”显身手

作者:简朝龙 杨东 罗丹 来源:达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09-07 10:46:46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盛夏八月,骄阳似火。渠县拱市乡高滩村万学花椒基地,一片繁忙,军人出身的驻村第一书记刘锐正带着村干部和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抢抓晴好天气,忙着为采摘完的花椒树除草施肥……

  其实,刘锐只不过是全市退役军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要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关键看“头羊”。达州市委提出,要把优秀退役军人用在“刀刃上”。从2015年至今,达州市精心挑选了171名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党员退役军人,到脱贫任务最重、基础最差、难度最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决战脱贫攻坚。他们扎根贫困村,秉承并延续军人的“红色基因”,成为活跃在决胜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红色尖兵”。

  渠县是四川省贫困人口第二大县,有60个乡镇150余万人口。针对贫困村组织涣散、基础薄弱、产业滞后、技能缺失、矛盾复杂等5类实际问题,渠县从市县机关选拔具有党建、农业、经济、政法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

  2015年春,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的刘锐便被组织挑选到了高滩村担任第一书记。到村后,刘锐很快实现了角色转换,从入户调查找“穷根”,到组织村民开院坝会商讨脱贫良策,再到带领村民搭桥修路发展产业,刘锐始终坚守着军人的钢铁意志,敢打敢拼、攻坚克难,带领高滩村群众迈入了脱贫攻坚的快车道。今年夏天,村里发展的1500余亩“九叶青”花椒开始初挂果,实现产值约300万元,村民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人均增收超过1200元。

  和刘锐一样,退役军人黄小军也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渠县巨光乡金土村。在他看来,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和保家卫国一样光荣。两年多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两座小型水库及灌溉水渠,为300多户村民解决了田地灌溉难题,同时还积极争取资金10万多元,帮助村民利用林地创业办起了“野鸡养殖基地”,并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把山里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

  全市各县也围绕贫困村实际,精心选拔、精准使用,让优秀退役军人成为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自从郑书记到了咱村里,大伙的日子就越过约有奔头啦!”提起郑家伟,达川区亭子镇长艾村的村民个个赞不绝口。在长艾村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和这里的148户贫困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二年的军旅生涯锤炼出了他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打破村民落后思想,他用半个月时间走遍了15个村民小组,日均步行超过20公里。在他的号召下,习惯于依靠种粮为生的长艾村民各自搞起了养殖、花卉培育、中药材种植等多种副业,户均收入增加约4000元。

  实际上,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达州市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主战场,他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在脱贫一线冲锋陷阵,挥洒着军人的青春与热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016年10月4日清晨6时,渠县双土乡燕山村“第一书记”杨东因积劳成疾,患胃癌去世,年仅45岁。在他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唐家山36户贫困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居;年久失修的3个塘堰得到彻底整治;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彻底改变了燕山村的贫穷面貌。当查出胃癌后,他悄悄地去医院做完手术就马上回到了村里,最后倒在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建设现场……

  发扬雷厉风行、分秒必争的战斗作风,与基层广大干群一起奋战在扶贫攻坚最前线,是全市退役军人“第一书记”群体的生动写照。在他们的心里,怀着钢铁一般的信念和意志,那就是——退伍不褪色,脱贫攻坚战场没有攻不下的堡垒!(简朝龙 杨东 罗丹)

  附链接:http://www.dzrbs.com/dzrbspage/dzrb/html/2017-09/07/content_1074886.htm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