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镇动态>渠南街道>乡镇动态>详细内容

渠南乡大山村推行“党支部+”模式成功按下脱贫摘帽“快捷键”

作者:罗乐 刘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4-13 15:19:11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大山村地处渠南乡东南方向,距县城2公里,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14亩,国道318线穿村而过,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888户3009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口700余人,201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

  大山村虽然交通便捷、土肥地广,但是群众思想较为保守、村班子带富能力不强,截至2015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仍在500人以上,贫困发生率超16%。如何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要求,率先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是摆在大山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支部班子搭建后,该村重点从三个方面苦练“内功”。一是让支部人人“动起来”。研究出台《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对不在状态、推诿扯皮、优亲厚友、工作不力的实行严肃问责。二是让支部人人“跑起来”。推行现场办公制度和每周一、三、五上午集中办公制度,坚持脱贫攻坚“双321”工作法(建立3本台账:县建档立卡信息台账、乡镇扶贫管理台账、村精准扶贫台账;制作2张卡片:贫困户基本情况信息卡、精准扶贫到户明白卡;印发1本手册:扶贫工作手册。强化“321”保障工作,即3个到位:人员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2个落实:扶贫规划落实、扶贫措施落实;1个确保: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严格执行“六必到”制度(驻村召开重要会议必到,研究重大村务必到,推动重点工作必到,解决难点问题必到,化解重大纠纷必到,处置突发事件必到),倒逼每一名村组干部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三是让支部人人“学起来”。为“根治”村组干部“开黄腔、乱弹琴”的毛病,实行每周一上午村支部组织集中学习,强调六个必知(村情概况必知、困难群众必知、班子工作必知、致富典型必知、发展规划必知、涉农政策必知),提升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村支部通过深入走访、认真研究,科学编制《渠南乡大山村脱贫攻坚规划方案(2015-2017)》,从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新村建设、生态环保、文化信息、能力提升、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山村脱贫摘帽画出路线图、排出时间表。

  推行“党支部+群众”模式,凝聚脱贫摘帽拥护力。

  群众是党的工作生命线,特别是在基层,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离不开群众拥护和支持。新支部班子成员定期“家访”、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困难诉求。针对“家访”中发现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均衡的现象,村支部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向外积极动员“两新”组织、在外成功人士和公民个人大力开展“六个一”(认修一条路、认建一座桥、认挖一口塘、认盖一座房、认发展一片产业、认资助一个贫困孩子)爱心扶贫公益活动,掀起了基础改善、爱心捐助等新热潮。自2015年4月以来共向上争取资金200万元,接受爱心人士捐资3.1万元,新建垃圾池8口、新修断头路1.4公里、修补村道4公里,资助贫困孩子10名。

  干部腿上的泥巴有多厚,群众对干部的感情就有多深。村党支部深入推进办事不出村组户工程,每周一、三村支部成员或代办员定期入户为群众送、取代办件,积极组织残联、民政、卫计等单位开展“上门服务”,切实把服务和关心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同时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低保办理、贫困户认定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严格执行深入宣传、群众表决、张榜公示“三步走”制度,把村支部真正打造成群众“信得过”的产品。目前,支部威信提高了,群众对干部更信任了,脱贫摘帽工作也更容易推动了。

  推行“党支部+贫困户”模式,激发脱贫摘帽源动力。

  脱贫摘帽,既要干部用心“摘”,更要农户主动“脱”。村支部积极探索建立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双向承诺”制度,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明确干部帮扶责任和量化指标,由帮扶干部向贫困户讲政策、带技术、定措施、选项目、算增收账;同时积极教育引导贫困户与村支部签订“脱贫承诺书”,对自主脱贫的贫困群众加强宣传报道,组织已经自主脱贫的贫困群众在村民大会上交流发言,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切实扭转了扶贫干部“一厢情愿”扶贫的被动局面。

  村上对全部贫困户实行“1+X”结对帮扶,即1个县级领导挂包、1个县级部门帮扶、1名帮扶干部结对,并切实做到帮扶措施“一户一策”。该村3社贫困户赵兴良就是受惠的典型代表,赵兴良的母亲、妻子常年患病,孩子很小,一家人每月就靠赵兴良收购转卖塑料筐挣得的2000多元维持生计,住房是三十年的穿斗房,风一扫过,房屋吱吱作响,让人胆战心惊。结对帮扶后,村支部多方筹资13万余元修建新房,2016年春节赵兴良一家人搬进新家。同时,村党支部和县、乡驻村帮扶干部还专门制定就地就业、落实专人带领学习种养技术等帮扶措施,确保持续稳定增收。目前,赵兴良即将脱贫,他也积极加入“自主脱贫”宣传队,竖起了一面自食其力、自主脱贫的鲜艳旗子。针对贫困户临时救助资金难的问题,村党支部筹建了扶贫基金,发动辖区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献爱心捐资,专户管理,专门解决贫困户临时救助资金难的问题。现专户有基金6万余元,已有13户得到了专门救助,救助金达到5万余元。针对贫困户农业生产,党支部采取农业专项行动,争取部门政策,每年分大、小春两个主要作物季节,为贫困户统一培育农作物苗、统一规范栽植、统一科学管理,不花贫困户一分钱。

  推行“党支部+产业”模式,提升脱贫摘帽支撑力。

  唱响“一社一品”大戏。村支部根据村内各社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非贫困户的自主投资和贫困户特有的2000-8000元扶贫周转金和2-5万小额信誉贷款,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和“入股分红”,以贷款资金发展联户规模种植、养殖。荒山荒坡较多的7、8、9社规划建设大山村跑山鸡放羊场,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的10、11社规划发展特色蔬菜和苗圃种植,土地肥沃、水田较多的6社着手发展鳅鱼鳝鱼等特色水产养殖,村民既可入股分红,也可以在家门口务工。3个项目预计在2016年12月底前建成后,将示范带动6个社近80户200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引导多户贫困户利用产业发展周转金及小额信贷融资到地方企业共同发展,每股5万元,每年固定分红6000元,企业还把年利润的10﹪给贫困户增加分红,连续分红3年,贫困户的小额信贷股金并由企业偿还。目前,贫困户分别参与辖区乡村旅游企业“南庭湘苑、华橙酒乡”共47户,入股资金达190万元。

  擂响“壮大产业”战鼓。该村积极利用建设“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有利契机,有序引导华橙酒乡入村发展,打造2000亩华橙柑橘基地。同时积极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办南庭湘苑等农旅企业,着力做大乡村旅游产业。村支部组织成立大山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纳闲散在家的剩余劳动力200余人进入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安排贫困劳动力轮流务工,由支部负责农民培训和提供服务,企业提供基地务工和产品分红。目前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200余人,惠及5个社的贫困群众100余户。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托管,与企业签订托管合同,为企业长期提供管护劳动力,既解决企业因缺劳之忧,又减少企业管护投入,还让贫困户获得收入,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目前,贫困户与企业签订托管协议68户700余亩,涉及年管护资金8万余元。通过引进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劳务输入、资源有效利用。去年以来,引进自来水项目300万元,受益1500余户,天然气主管道安装3公里,受益群众2000余户。

  推行“党支部+互联网”模式,释放脱贫摘帽爆发力。

  为加速脱贫步伐,村支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敞开胸怀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党支部和产业深度融合,探索脱贫发展“微模式”。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发动个体工商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等群体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拓展大山跑山鸡、土鸡蛋等特色农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加快打造一个集大山发展现状、国家优惠政策、便民服务事项、科技知识服务等为一体的党建微信平台,通过平台对党员进行党课教育,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发布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宣传推广大山村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办事流程、程序公开透明。通过微信“朋友圈”与大山村在外乡友互动沟通,积极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自2015年6月以来,大山村创新运用“党支部+”模式,实现了40户125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前,村支部已吹响了到2017年累计脱贫173户508人成功摘除贫困帽的攻坚号角。(罗乐 刘涛)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