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乡18名留守老人修通8公里路
渠县网APP
分享
“赶场就爬陈家梁,一步三滑汗水淌。茅草一岁一枯荣,何时能见车上梁?”一句不经意的歌谣,真实地记 载着大义乡陈家村朴实善良的村民祖祖辈辈盼望结束行路难的历史。
渠县大义乡陈家村七社是个距县城约70公里,海拔860余米的穷乡僻壤,这里人均年收入仅有800元左右,老百姓农副产品交易到贵福场镇约有10多公里,陈家梁是一条唯一通往山外连接贵福场的崎岖山路。这个曾经因盛产白芍和柑橘出名的陈家村,因为交通闭塞逐渐被大家遗忘。原先有300多人居住的社现在只有100多人,许多村民举家迁移或远走他乡,除打工外出的只余下60多位老人困守在山里,行路难是乡民心中多年的痛。
去年,大义乡新一届党委、政府组织发动该村群众自力更生,修自己的路。修路方案迅速得到村民一致认可后,说干就干。十八位老人拖着瘦骨嶙峋的身子,顶着刺骨的北风挥舞着铁镐、铁锤、锄头。无论是打霜下雪,还是烈日炎炎,全程8000米不长庄稼的石骨子梁,在这群平均年龄57岁的留守老人脚下渐渐地变成大道。 据乡党委书记刘世轩介绍:冬天白天短,为了抓紧时间修路,他们的老伴每天早上四点过就起床做饭,村民们点着灯匆匆吃过早饭,背上干粮、饭团、茶瓶就出发了。今年59岁的方石林老人,由于家里没有时钟,多少回他吃过老伴做的早饭,天还没有亮,怕睡着了误工,就在灶堂的柴草里打盹。今年66岁的复员退伍军人龚继强老人在修路时患了眼内膜炎,为了不误工,从手术住院到休息才7天就回到了工地上。在修路的队伍中,53岁的龚继奎算是个“年轻人”,他每天也累得边走路边打瞌睡。其实他快退休了,子女们都在外工作了,很多人对他说:“该享福了,何必还如此辛苦呢?”他笑道:“这算是我退休前对党和政府以及父老乡亲交的一份答卷吧!”
陈家梁公路建成通车,将贯通相邻的柏水乡、义和乡、贵福镇的11个社,福泽数千人口。十八位老人修路的事儿传开了,有人送来了白酒、香烟、方便面等物品。许多人都感动地说:一群风烛残年的老人本该享享清福,但是他们却没有,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再也不能等、要、靠。因为子孙们再也等不住了,只有修好致富路才能把后人留住,把希望与未来的幸福留住”。今年81岁的肖年权老人发自肺腑地说:“子孙们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我和老伴,家里一年买肥料或者卖点农产品都没人搬,光是雇一匹马拉100斤化肥一趟就要8元,山上马又不多,更别说其它发展了。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修通路,结束这肩挑背磨的日子,我们就算苦点心也甜”。老驾驶员陈云昌说:“愚公有搬开王屋山的决心,在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十八个老汉难道还摆不平一个陈家梁?”
眼下,摩托车能进山了。但是,那回荡在山谷中的铁镐、铁锤、锄头接触大地的声音仍然经久不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