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强村富民有“粮”方,稻米飘香绘“丰”景 字体:大 小 打印 关闭本页 作者: 来源:达州融媒 发布时间:2024-11-24 23:10:59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11月13日,记者随大义乡党委书记李林海一行从庙沟村村委会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30多分钟,来到海拔800多米的锣尔村,实地察看撂荒地复耕复种情况。锣尔村是川东褶皱带过渡区的一个村落,处于渠县大义乡的大山坡上,于2004年并入庙沟村。该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富含有机物质,这些自然条件为大米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渠县大义乡巧妙抓住这一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独具品质和风味的特色大米——“锣尔顶高山大米”。微雨后的锣尔顶云雾蒸腾,层层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村落、古树、青山掩暎生姿。虽已进入初冬,锣尔顶高山大米品牌经营者刘超琼还行走在田埂上例行巡田,自从尝到了高质量农业的甜头后,她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未来,并计划来年将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一倍。刘超琼是一位返乡创业人员,2023年,面对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经过与乡党委多次沟通和实地考察后,刘超琼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100余亩撂荒多年的土地,致力于种植高品质的水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山稻米产业。“目睹村庄里年轻人日渐稀少、土地大片闲置的景象,我的心便被深深触动。”刘超琼把乡土情怀转化成实际行动,为家乡注入新的生机。但没有水稻种植经验、缺乏劳动力、交通不便等阻碍却让她无从下手。“你只负责后期加工和销售,前期种植工作都交给我们来办。”李林海给她吃了颗定心丸。为了提升水稻的品质,刘超琼还多次到达川区米城乡等有名的高山水稻产区交流学习。同时,她也积极向村里的种粮老手求教,不断汲取经验,优化种植技术。在乡党委支持下,刘超琼于2024年4月成立渠县大义锣尔顶生态大米家庭农场,先后投资30余万元,聘请附近村民全程参与撂荒地整治、幼苗培养、插秧、田间管理及后续稻米加工工作。“刘总,你看今年秧苗长势喜人,定是个丰收年呢!”2024年6月,刘超琼通过村民发送的视频了解田间情况,“这里民风淳朴,把田地交给他们管理,我很放心!”而进入7月份水稻秧苗生长关键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水稻秧苗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仅靠村里的几个堰塘远无法供给水利需求。“可不能让秧苗渴死啊!”刘超琼心急如焚。为做好抗旱保秧苗工作,庙沟村党支部书记燕金山立即召起集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从邻村找来十余台水泵抽水灌溉,开始了“救稻”行动。首先他们选好地点安装抽水机和管子,然后到山下去把小溪沟的水抽到最高处的水塘里,再依次将水抽到下面的稻田里。有时,前面几天才抽好水的田块,没过几天又被晒干了,又要重新铺管将田灌满水。锣尔顶村民常长安为保障农田灌溉作业顺利进行,整整一个多月里,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坚持穿梭在田埂上查看稻田蓄水情况,每天晚上11点才回家休息。就这样,山坡上这100亩“喝”足了水的水稻平稳度过了高温干旱时期。9月初,锣尔顶高山大米迎来丰收,核心产区年产出稻谷6万多斤稻谷,全年实现产值60万余元,为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约5000余元。“以前这片地大多闲置着,村民也没什么收益,耕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土地撂荒严重。如今,这片地也成了农户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大义乡庙沟村党支部书记燕金山告诉记者。走进渠县大义锣尔顶生态大米家庭农场的生产车间里,一股浓郁的稻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对大米进行脱壳、筛选、挑拣、打包、封装,经过多道烦琐而细致的流程,高山大米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刘超琼告诉记者,从谷子入库,然后到剥壳再到米粒的筛选,全是手工制作,其目的是保持大米原汁原味的口感。如今,“锣尔顶大米”因其软、糯、香、甜等特点,已经成为周边中高端大米市场的热门产品,还远销广东、福建等地,仅在中秋和国庆期间,成品米销量已经超过半数,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锣尔顶大米”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品质化的打造,提升了北部乡镇400米以上1万余亩高山稻谷的附加值,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激发了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促进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渠县大义乡党委按照"一核二轴三区”对全乡产业进行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引导企业和当地的老百姓采用“集体经济+工商资本”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青贮饲料、肉牛养殖、农机服务、高山大米等多个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项目,并对他们进行了政策扶持、资金协调、技术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李林海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积极通与县交通运输部门汇报沟通,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持续推进整治撂荒地,打通村民致富最后一公里。”
11月13日,记者随大义乡党委书记李林海一行从庙沟村村委会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30多分钟,来到海拔800多米的锣尔村,实地察看撂荒地复耕复种情况。锣尔村是川东褶皱带过渡区的一个村落,处于渠县大义乡的大山坡上,于2004年并入庙沟村。该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富含有机物质,这些自然条件为大米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渠县大义乡巧妙抓住这一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独具品质和风味的特色大米——“锣尔顶高山大米”。微雨后的锣尔顶云雾蒸腾,层层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村落、古树、青山掩暎生姿。虽已进入初冬,锣尔顶高山大米品牌经营者刘超琼还行走在田埂上例行巡田,自从尝到了高质量农业的甜头后,她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未来,并计划来年将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一倍。刘超琼是一位返乡创业人员,2023年,面对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经过与乡党委多次沟通和实地考察后,刘超琼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流转100余亩撂荒多年的土地,致力于种植高品质的水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山稻米产业。“目睹村庄里年轻人日渐稀少、土地大片闲置的景象,我的心便被深深触动。”刘超琼把乡土情怀转化成实际行动,为家乡注入新的生机。但没有水稻种植经验、缺乏劳动力、交通不便等阻碍却让她无从下手。“你只负责后期加工和销售,前期种植工作都交给我们来办。”李林海给她吃了颗定心丸。为了提升水稻的品质,刘超琼还多次到达川区米城乡等有名的高山水稻产区交流学习。同时,她也积极向村里的种粮老手求教,不断汲取经验,优化种植技术。在乡党委支持下,刘超琼于2024年4月成立渠县大义锣尔顶生态大米家庭农场,先后投资30余万元,聘请附近村民全程参与撂荒地整治、幼苗培养、插秧、田间管理及后续稻米加工工作。“刘总,你看今年秧苗长势喜人,定是个丰收年呢!”2024年6月,刘超琼通过村民发送的视频了解田间情况,“这里民风淳朴,把田地交给他们管理,我很放心!”而进入7月份水稻秧苗生长关键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水稻秧苗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仅靠村里的几个堰塘远无法供给水利需求。“可不能让秧苗渴死啊!”刘超琼心急如焚。为做好抗旱保秧苗工作,庙沟村党支部书记燕金山立即召起集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从邻村找来十余台水泵抽水灌溉,开始了“救稻”行动。首先他们选好地点安装抽水机和管子,然后到山下去把小溪沟的水抽到最高处的水塘里,再依次将水抽到下面的稻田里。有时,前面几天才抽好水的田块,没过几天又被晒干了,又要重新铺管将田灌满水。锣尔顶村民常长安为保障农田灌溉作业顺利进行,整整一个多月里,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坚持穿梭在田埂上查看稻田蓄水情况,每天晚上11点才回家休息。就这样,山坡上这100亩“喝”足了水的水稻平稳度过了高温干旱时期。9月初,锣尔顶高山大米迎来丰收,核心产区年产出稻谷6万多斤稻谷,全年实现产值60万余元,为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约5000余元。“以前这片地大多闲置着,村民也没什么收益,耕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土地撂荒严重。如今,这片地也成了农户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大义乡庙沟村党支部书记燕金山告诉记者。走进渠县大义锣尔顶生态大米家庭农场的生产车间里,一股浓郁的稻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对大米进行脱壳、筛选、挑拣、打包、封装,经过多道烦琐而细致的流程,高山大米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刘超琼告诉记者,从谷子入库,然后到剥壳再到米粒的筛选,全是手工制作,其目的是保持大米原汁原味的口感。如今,“锣尔顶大米”因其软、糯、香、甜等特点,已经成为周边中高端大米市场的热门产品,还远销广东、福建等地,仅在中秋和国庆期间,成品米销量已经超过半数,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锣尔顶大米”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品质化的打造,提升了北部乡镇400米以上1万余亩高山稻谷的附加值,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激发了种植户的种植热情,促进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渠县大义乡党委按照"一核二轴三区”对全乡产业进行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引导企业和当地的老百姓采用“集体经济+工商资本”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青贮饲料、肉牛养殖、农机服务、高山大米等多个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项目,并对他们进行了政策扶持、资金协调、技术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李林海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积极通与县交通运输部门汇报沟通,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持续推进整治撂荒地,打通村民致富最后一公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