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新华社消息>详细内容

一个“后进村”的足球梦

作者:李倩薇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12-08 20:09:32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冬日的清晨,成都平原雾色蒙蒙,在一大片柚子林旁,一群十来岁的农村娃娃在乡坝坝里一个现代化的足球场踢球,“传完球跑起来!”一名专业教练在一旁指导。

 
  这是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每周六的少儿足球训练课,村委会从西南石油大学请来教练,为附近的娃娃们免费训练。训练的足球场是成都农村第一座七人制足球场,有较完善的灯光、排水设施,有简易的看台和更衣室。
 
  离这两百米,还有一座约3000平方米、设施完善的天然草坪足球场,在不久前刚刚结束了今年的足球联赛决赛。
 
  “我们今年的联赛赛季长达半年,吸引了周边县市的37支足球队来参赛,总共进行了400余场成人联赛和青少年联赛。”一身运动装扮的三河村足球队左边前卫、“80后”村支部书记谭杰告诉记者,现在三河村作为“成都足球第一村”的名片已经打响了,远至外市的球队都慕名前来“切磋”。
 
  而在四五年前,三河村和足球还沾不上边。当时村子主干道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沟渠破烂,村民收入长期低于全镇平均水平。三河村党支部还在2012年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在全镇24个村中评分排名倒数第二,村民们很有怨言。
 
  2013年,在换届选举中,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本村人谭杰当选为村支书。新一届村支部从农村环境和综合治理入手,修整道路和沟渠,并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柚子、葡萄、无花果等作物。
 
  由于离城区较近,村里的年轻人多,热爱足球运动的人也不少。于是,2013年,三河村成立了农民足球俱乐部,这也是成都市第一个完成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俱乐部成立后,大家痛感训练条件不足,于是萌发了自建足球场的念头。
 
  “本来预计花费10万元就能建好,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弄个足球场可没那么简单,排水系统、草坪、灯光及后期费用,全部预算接近50万元。”谭杰说。
 
  对一个村而言,50万元不是一笔小钱,足球场还建不建?这个问题拿到了村民议事会上讨论,最终的结论是继续建,“我们农民不是只有踢坝坝足球的命”。
 
  这时候,足球场在三河村的发展规划中已经不是一座普通的球场了。通过村集体资金、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多方投入,2015年,以村委会为法人代表的三河村天然草坪足球场建好了,2016年,村里又建了第二个塑胶草坪足球场。
 
  围绕着足球带来的人气,村里建起了足球餐厅、农产品超市、垂钓场、农家乐、休闲农场、现代民宿,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不断增长。全村2100名村民人均年收入较4年前增长了6000元,全村吸引的社会资本从4年前的2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万元。
 
  现在,在新都区发展文创产业的规划下,村里与位于区内的四川音乐学院合作,引进优秀乐队入驻村里的咖啡吧,并请来团队总体设计“音乐文创村”,希望打造三河村的又一张“名片”。“我们还要建篮球场和网球场,将三河村打造成一个集体育休闲、音乐文创、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公园或田园综合体。”谭杰说。
 
  足球还给三河村带来了乡风的改变。如今喜爱运动的村民多了,玩牌打麻将的少了。村里很多孩子爱上了足球,通过与西南石油大学的合作,“好苗子”可以送到更好的俱乐部去培养。“村子一天天在发展,大家更有奔头了。”村民王学光说。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