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新华社消息>详细内容

野外科考专家钟祥浩:山,是他“读”了一辈子的书

作者:吴晓颖 杨华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10-30 16:35:21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76岁的钟祥浩,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所长。工作30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用毕生心血守卫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用执着守望山地人的理想。
 
  头发半白,身材瘦削,27日中午见到钟老时,他正坐在家中客厅看报纸,沙发旁放着一支康复拐杖。虽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读报、看新闻的习惯。
 
  走进老人十多平方米的书房,一面墙的书柜里塞满的书籍,多和地质学、生态环境相关。在宽大的书桌上,摆放在台式电脑旁的三本泛黄的英语词典、一本旧俄汉大辞典,格外引人注目。翻开其中一本外壳已脱落的汉英词典,里面有用笔勾画、标注的痕迹。
 
  这几本工具书,陪伴钟老走过了许多年头,也是他学习外语的“红宝书”。
 
  1968年,钟祥浩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来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工作。读大学时,他选学的外语是俄文,工作后才开始自学英语。
 
  当时学外语的手段远没有现在这么便捷,英语零基础,怎么学?钟祥浩平淡地说“下苦功夫”,翻字典、背文章,跟着广播、电视节目锻炼口语、听力。勤奋在不经意中体现,至今保存在书柜里的几十本笔记本中,有厚厚的几本,是他当年学英语时抄写的笔记。
 
  钟祥浩回忆道,他是从字母ABC开始学英语的,他经常去所里的文献资料室读英文、俄文书籍,还翻译了一本写山地环境污染的俄文著作。正是这些积累,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真正让钟老“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的,是山。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76岁的老人哼起这段熟悉的旋律,神情中仍难掩激动。
 
  正是在这首《勘探队员之歌》的精神感召下,高考时钟祥浩抱着“为国家做些事”的念头,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
 
  从事山地环境与生态研究的30年多来,他致力于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先后主持、参加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在内的40余项重大项目,主持的《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无数次深入野外科考,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到横断山脉,足迹几乎踏遍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所到之处,多是地势险要的高山峡谷,险情数不胜数。
 
  “野外考察,有时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钟祥浩的学生李逊说,在高原牧场,周围一眼望去看不见房子,风又大,天又冷,能找到牧民临时休息的小木屋烤火取暖就算是万幸了。
 
  2000年初,有一次钟祥浩带队去西藏无人区考察,当时已下午6点了,一行人急需赶到山谷对面,但眼前却横着一条7、8米宽的河,河水湍急。附近没有桥,只有一棵树横躺在河上。树上的树皮已脱落,很滑,队员们只能骑在树上,屁股一点一点往前挪,几经周折才抵达对岸。
 
  正是在多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钟祥浩发现,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西藏面临着诸如冰川退缩、草地退化、冻土退化等诸多生态问题。要使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须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保护、修复方式,将西藏生态保护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
 
  2005年,他提出“建设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任牵头编制《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该《规划》,并启动投入155亿专项资金对西藏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和建设。
 
  “生态安全屏障就是把人文、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山地生态环境中,在生态保护中求发展,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促进保护。”令钟祥浩欣慰地是,如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退休后的钟祥浩笔耕勤勉,挂念的仍是山地科学事业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在钟老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百万字专著《山地环境理论与实践》,是他科研生涯的收官之作。
 
  这本书凝聚了钟老多年科研成果,并结合了西藏重大项目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山地科学理论体系框架,完善了山地环境学理论体系,还根据中国山地的不同特点首次进行了中国山地分类,为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钟老坦言,人上了年纪,身体吃不消了,高原高山野外调查很难再继续深入下去了,还要靠年轻人的努力。
 
  李逊说,导师经常告诫我们,山地人不能关在实验室里做论文,既要勤于阅读思考又要多走出去实践调研,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回忆恩师往事,至今让山地所研究员王小丹动容的是,每次师父师母出发去西藏时,总会把一个信封交给我,信封里面装的是家里的钥匙和他儿子的联系方式,“万一我们回不来了,请将这个交给我的儿子……”
 
  如今在王小丹的办公室里也放着一个行李箱,时刻准备着拉起箱子,哪里需要我们,就奔向哪里。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