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火药“整形师”徐立平:在炸药堆里工作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渠县网APP
分享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下刀的力度完全由自己感知和判断,稍有不慎就是灾难……这是徐立平的工作环境。
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从事火箭、导弹等航天产品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整形工作30余年,可以说是时刻与危险相伴。
在四川德阳举行的2017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期间,徐立平告诉记者,固体燃料发动机是导弹及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其制造工序十分复杂,其中最为重要、危险系数最高、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整形。
“固体燃料就是我们俗称的火药,见火必燃,雕刻操作中哪怕一点火星都会导致燃烧乃至爆炸。”徐立平说。
回忆起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工作经历,徐立平说,1989年,他工作还不到三年,为找出正在研制的重点型号发动机的故障原因,与专家们一道从发动机中挖药寻因。
直径2米,长约5米,状似玻璃罐体的发动机,在浇注好厚达50到60厘米的炸药固体燃料后,内径变得狭窄。穿好防静电的纯棉工服,徐立平从与喷管连接的发动机尾部小心翼翼地趴着进去,在头部直径约20厘米的小孔中操作挖火药,操作过程中只能一直保持着平躺的姿势,人就如同一根“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中。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徐立平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行走。
长期高精度的微雕工作使徐立平身体变得倾斜,肩膀一高一低,走路不稳。30余年数不清多少次的起刀、推刀、回刀成就了这样一个“大国工匠”。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一代代科研人员常与危险品为伴,为了更好地助力航天产品研发和航天事业发展,无数科工人员一直在默默付出,将辛勤与汗水最终化作国之重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