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社会民生>详细内容

守台副将王万邦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7-11 20:43:52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并据守台湾的业绩已为国人所熟知,所敬仰。然而,在抗击倭寇入侵台湾长达七年之久并立下赫赫战功的清代副将王万邦却不见经传,鲜为人知。尽管王万邦不能与郑成功同日而语,但他毕竟是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过不朽贡献的一代功臣。

     武艺之家的熏陶

     王万邦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生于四川省渠县太平里龙井湾(今安北乡凤山村)。这是一个青山环抱、清流如碧、茂林修竹的村庄。背依玉皇山,左靠青龙嘴,右接白虎梁。朝前眺望,大小两座马鞍山,巍巍绵长,气宇轩昂,构成了大马追小马的阵势。这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首民谣:“玉皇山,北斗垭,一只凤凰飞王家,前面大马追小马,天上老鸹打哈哈。”意在说明这里具有仙踪神迹的奇特景观,属藏龙卧虎之地。从王氏家谱中发现,王万邦的远祖守护江山社稷有功,曾获周灵王姬泄心之子,晋授王氏的殊遇,并爵列公候位。后来,有清康熙中武举的王君锡。湖广入四川时,王氏家族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破石缸迁入四川省渠县太平里北斗坪楼房沟龙井湾。王家世世代代以传武习艺为本,忠君报国为志,读书启后,丕振家声,光宗耀祖。据查,王家自王君锡后再没有出现过令人瞩目的文官武将。当然,成就名人并不仅仅囿于家传的单一因素。尽管如此,王家文武传家之风仍是持续不衰。王万邦出世后,自幼接受家庭的耳濡目染,一边学文,一边习武,长进令其祖父、父亲暗自称喜。中国古代的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王万邦能刻苦自励,勤奋研读,深刻领悟,尽管难度较大,但他能一篇篇地读进肚里,读着上瘾,学来明白,没有多久,便成了孙武、孙膑的崇拜者,也成了操刀舞剑的尚武者。他与邻里的少年武士们结成兄弟,彼此性情投合,常常是闻鸡起“武”,淬励不舍地苦练,日复一日,已将十八般武艺炼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除练武外,他们还在一块儿吟咏唐诗宋词。这伙少年武士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济贫扶弱,声张正义,当地的恶老恶少不得不畏惧三分。成年时,王万邦已是身高体壮,浓眉大眼,气度不凡的汉子。本来,小武士们的体力、剑法、勇气是旗鼓相当的,然而王万邦却是鹤立鸡群。23岁那年,他如愿以偿地中武举于湖北。从此,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

     戎马倥偬铸骁勇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清东乡(今四川宣汉)白号首领王三槐与冷天禄、张子聪等率众起义,共同进功通江、长寿、垫江、绥定、渠县等城。嘉庆三年,王万邦随清军出击起义军,激战于红水河(今达县双河场),事后,王三槐被擒,押解至南充,降于该县知县刘清,最后解至北京被处死。死前,判官问他有什么话说,王三槐冷笑了一下,说:“你们算什么,王万邦才是我的对手!”嘉庆十四年,王万邦调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地属古代幽州和燕国之城)任直隶督林良御营守备。嘉庆末年,任漳州镇(今福建省漳州市)平和营游击。南御北剿,征战频繁,出奇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嘉庆帝为表彰“丰功伟业,精忠报国,临战鹰扬之实事,乃宣引见,将其功劳册呈现,御览之,龙心欣喜,见其(王万邦)品貌魁梧,勋业炳煌,藉为威镇遐迩,敕封武翼大夫(《王氏家谱》)”。王万邦被召见时,皇上见他未下跪,斥责他无礼。事实上,王万邦进入龙庭即下跪,因为身材高大,跪着与别人站着的高矮差不多,结果闹了一场笑话。道光元年(1821年),王万邦“以骁勇闻名,与桂养斋、罗天鹏埒,以累官参将”(民国《渠县志》)。同年,为守护祖国的海疆,王万邦奉旨调至台湾彰化协镇都督府任协镇都督,兼任北陆路副将(台湾《彰化志》),授职正三品。清廷在台湾置府(隶属福建省),设总兵官,规定非升、降、调,无须奏请陛见一摺,因为台湾远隔重洋,属海疆中尤为重要之地区,文武大员惟镇道二人管辖兵民,职守綦重。故此,当地百姓称王万邦为“海外天子”。王万邦既了解台湾的历史,也熟悉台湾的风土民情。神州的第一大岛在隋以前称夷州,后来改称流求,明末才改为现名。尽管岛名改过多次,但这片土地从古到今都是中国的领土。同时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来为列强所觊觎的目标,被竞相侵占、掠夺。早在十五世纪末,日本军阀车臣秀吉就对台湾抱有野心;明天启四年(1624年)和六年,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明末,郑成功率部渡海东进,驱逐了侵略者,收复并据守台湾。王万邦到了海岛,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深感肩上的担子太沉。他勤于军务,立足防御,效法戚继光,注重练兵、治械、阵图,加强工事。在多次抵御倭寇偷袭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率兵士激战沙场,击退和歼灭了敌人,守住了清朝的海岛、海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同王万邦随军赴台的除了他少年时代的一群称兄道弟的小武士外,还有胞弟王万选、王万安。他们成了兵卒中的勇士。在一次海域战斗中,王万邦的两位胞弟英勇善战,不幸沉没于海底。多次打捞未遂,只好用面粉捏成人体入殓,飘洋过海,运回故里。王万邦见此感铭下泪,却不嗟悔。他认为,七尺男儿,为国舍身,当属其所。

     羁旅彰化期间,他常常步履郊外,与百姓时有交往,还用福建闽南的汉语方言与他们通话。附近一位姓陈的姑娘,念私塾时就非常崇敬勇士,喜欢听王万邦讲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还求助于他学习唐诗、宋词、元曲。陈姑娘对王万邦这位富有文韬武略的将军十分钦佩,顿生爱慕之情。她摆脱了富豪子弟对她的羁绊,说服了固执的双亲,无视于世俗的偏见,逐步走进王万邦。一位二十妙龄的少女投入了年近古稀老人的怀抱,一双像莲耦般细嫩的小手紧握一只挥刀舞剑的大手。对于王将军来说这真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他们一同爬上玉山山峰,眺望祖国大陆,他们把自己的身影一同注入日月潭的碧波里。陈姑娘同王将军终于结成了伉丽,成了王万邦的第四位夫人。

     道光七年(1827年),王万邦奉旨离台。在台湾的七年里,基于他的功勋卓著,皇帝五次封赏他“奉天诰命”,追封他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官爵,分别赐给红、绿、黄、紫、青五色贡缎、丝绸之物。追封王万邦的祖母为淑人,母亲为宜人,太太为夫人。王万邦荣誉满身、官位显赫,倍受皇帝宠信,有望回京加官晋级。完全可以同和珅之流一样中饱私囊,饕餮号饮,酒肆歌楼,香车宝马,享尽人间所谓荣华富贵。然而,在离台前的一天夜里,海风临窗,月色朦胧,王万邦与陈夫人心如海浪,久久无法平静。他们不禁徘徊、踌躇起来:回京后,是继续做官,还是回归田园?陈夫人劝他留住京城,颐养天年。王万邦却默默无语,心思重重。历史上的一幕幕,一帘帘好像万花筒的镜片一样闪现在他的眼前:御史大夫晁错为了巩固汉朝的天下,历尽千辛万苦,莫名其妙地给汉景帝杀了,全家还灭了门;细柳(在长安西南)营的周亚夫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忠臣名将,最后被汉景帝迫害,屈死于冤狱中。张良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在于他后来隐居不士。面对民间的疾苦,官场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历史的教训,不愿留下一段悔恨自尽的经历,慨然选择了退避的人生之路。于是,他上京面奏皇上,称衰道老,请求解组归田。恩准后,于同年冬回到故乡龙井湾。

     披荣载誉解甲归

     郑板桥题画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学,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王万邦功成名就,弃官为民,为势利小人不可思议也。他慨然回归的举动,这本身就是一篇不寻常的文章,一幅令人称奇的画卷。

     夕阳西下,朔月阵阵。乡亲们得知王万邦重返故里的消息,人们亮着喜悦的眸子站立大道两旁,从太平场(今涌兴场)的西街一直排列到龙井湾,约3公里长的路道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街头上有人传道:“王将军到啦!”消息像离弦的箭,很快传开。大道上,立刻响起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八拉八台轿子浩浩荡荡,风尘仆仆,吸引住男女老少惊喜的目光。“奉天诰命”圣旨,敕命诰封的乌木匣子也同时运回。王万邦掀开轿帘,频频向乡亲挥手致意。老者见着他“少小离家老大回”,别有一番认同感、亲切感;少者见着他则有一番传奇感、自豪感。王万邦举目顾盼,心旌摇动。攀援的藤蔓,枯黄的野草,光秃的桐树,凫凫的竹林,潺潺的溪流,喳闹的麻雀……昔日的一切情景似乎都回来了。他从轿上走下来,见院坝摆放了具有川东北独特风味的48坛咂酒,心中兀自澎湃,激荡不已。他踏着暮冬黄昏醉人的霞光,信步跨入阔别36年的家门槛,内心深处出现了陶渊明归园田后的那种静逸、轻松、芳馨的顿悟。啊,劳顿大半生如今终有歇息养老之日,终有和本家亲戚、邻里相叙之时,不期然的快慰油然而生。

     次日,王万邦怀着一种久违列祖列宗和故土神灵的负疚心态,前去一一拜谒。还安排装油匠人给太平场附近的玉皇宫、文昌宫、关庙、土地庙菩萨穿衣,镶金镀银、穿红着绿。尊尊偶像,焕然一新。此外,前去与座座祖坟燃蜡烧香、叩首作揖之后,便去王氏宗祠中堂上方供奉“王万邦都督府”的竖匾,下殿山门两侧陈放28宿起码牌,金瓜月佛、旗锣轿伞的图案特别醒目。“奉天诰命”圣旨、“敕命诰封”供奉在宅居正房堂屋的神龛上,每月初一十五焚香秉烛。

     王万邦与陈夫人常常在残灯下吟诗作对,共话沧桑,偶然间对改造住宅也有了兴趣。他自己虽说是两鬓银霜,岁月的刀痕悄悄刻满了额头,但他不忍先辈留下的76间瓦屋如此破旧。为了守住祖宗留下的这份产业,他与陈夫人商定,将正房周围的竹壁换成木板,刷上紫红油漆,正面一律改成亮格的推窗,堂屋变作大堂、二堂,正房左右、两侧兴建53间的厢房,将马厩、厨房设列其间。屋脊、翘角贴上闪光的瓷片。院坝两旁各竖一只粗大的桅杆。正堂屋梁上先祖王君锡“齿德兼优”的横匾重新染色。“王万邦都督府”的横匾挂在堂屋大门上。柏树林、慈竹林郁郁葱葱,环绕院落,空气清新,静雅闲逸。陈夫人过惯了海岛生活,对大陆的乡村生活也觉得有滋有味。这对老夫少妻,放弃了刻玉雕琼的殿堂,乐于乡村宁静的温馨。这一切,并未排除王万邦心中的隐忧。武门之家前有古人,却不见来者。王万邦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涕下。尽管年近古稀,还不时下田劳作,种树种竹,教育两个儿子学文习武,竭尽余力让家珍之渊薮得以盛传。

     皇帝下旨建陵园

     王万邦具体病死于何年何月何日,无从查考。据民国《渠县志》载,“年70余……卒于家”。王万邦死后,皇帝下旨追封他为武翼骑都尉,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园和一定长度的神道。刻于乾隆年间的“万邦之印”也由清廷收藏(今陈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陵园座落在王万邦故居后面的左侧,面向大小马鞍山。第一进为华表两柱,高9米,滚龙抱柱的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吼天狮子坐卧顶端,凝视前方,朝天呼喊,造型灵巧、别致;第二进为石狮、石马、石人,分别站在墓室前面两边,石人为站将,长袍马褂,头戴盘幅,脑后拖有一条长辫,一副文绉绉的姿态,武官文卫,令人称奇;第三进为墓室,仿木结构,石质建筑,高4.76米,43开间,三室挂着六个三角形护牌。在三重檐歇山式顶下,为五龙捧圣旨的图像特别耀目。正中雕有“宠命世承”的大字,博物专家解释说,王氏家族世世代代受到皇上的恩宠,应继承和发扬精忠报国的传统。左下方雕有“宠锡”,右下方雕有“龙章”的字样。碑文是:“英崛起戎行,扫清妖孽,躬膺荣禄,善始而善终者古来有几人哉。如公以武举遵例随营,调征湖北,身先士卒,斩戟搴旗,题功有四,事峻撤川,进剿教匪,首逆就缚,经略敷能,简任幽燕,历官漳州,且预保升用及其握篆彰化,使其蛟鳄敛迹。而蠢类畏威,岛欤风清,而群黎戴德,海甸修文,荒裔感化,铭勋赏劳,猗欤伟大哉。既而激流勇退,解组归田,课二子,耕勤时复手种竹树,怡性适情。所谓善始善终,非欤矢是,天不宽以岁月。周甲近七,即返帝乡。长君仁,天性朴茂,援例授职,次礼磊落,俊伟卓有,考风知天意,方兴正未有艾也。兹以修墓镂述青珉用彰,天眷并以识诸云初。”这段文字概括了王万邦的生平和业绩。碑面正中竖刻“皇清诰封武翼骑都尉王公讳万邦老人之神位”二十个大字。其它部位浮雕的人物故事、飞禽、游鱼、花木、龙杖、佛珠、宝剑、墨砚等图案,工艺精美,风格独特。这样的官阶,这样的功臣,陵园修得如此豪华、壮阔、巍峨,这是可想而知的。

     在太平场西侧垭口竖有王万邦神道碑,刻有“原任福漳州镇平和营游击调升台湾彰化营协台都督皇清诰封武翼骑都尉王公讳万邦老大人之神位”。神道碑至墓地是一条长约3公里的神道。穿过田园、坡岭、绿荫,显得异常恬静。墓地之后的玉皇山竖有高耸入云的石牌坊,前后刻有“第一大观”、“无上胜境”的大字。牌坊下有王万邦功业牌和300斤重的举重石。

     清代增生李德楷赋诗两首,诗题镌于墓碑两侧。

龙 章

武曲一星临北斗,臣钟百丈渡东洋。

旌旗荡漾蛟龙窟,剑戟森浪日月光。

望重泰山深景仰,功治海水巨淦浪。

从知此事恩波渥,荣诰金花下帝乡。

  

血战功成简帝台,柳营专向倭蛮开。

六千海甸衔恩去,百万生灵载颂来。

赤电冲霄闻鼍鼓,红云散彩走春雷。

泛知眷念孤臣意,紫诰重封护泉台。

     1980年,王万邦的第六代孙王显清先生将家中保存100多年的三件“奉天诰命”及其诰封无偿献给国家,是现今难得的珍稀文物,迄今保存完好。

     1991年4月21,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王万邦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8年拨专款维修。现在,墓体基本完整。这是一幅幽僻的乡村墓地,也是一处可观可赏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不少旅游者前来驻足、凭吊。最近,渠县人民政府已把这一景观纳入“龙潭汉阙风景名胜区”的景点规划之列。游者在这里参观古代护国功臣的宏大墓地时,可以从中得到一次古代建筑艺术和浮雕艺术的欣赏机会。这一历史人物墓地发现的消息,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文汇报》、《新晚报》、毛里求斯《华侨日报》、美国《华侨时报》等新闻媒体先后作过报道,福建省宣传单位两次派员专程前来摄影和索取有关资料。王万邦墓已经引起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爱国人士的关注。

     王万邦在他故乡的土地上静静地躺着。

     王万邦的故事在民间四处传扬。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