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看渠县>详细内容

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昔日贫困村如今成了聚宝盆

作者:田乙斯 来源:达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10 13:46:16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 图:村民学习竹编技术)


(图:双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在村级建制优化调整改革中,原渠北镇双桥村、云峰村、红寺村三村进行了优化调整。为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双桥村立足优势、因地制宜,下足功夫抓党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聚宝盆。

调优村结构 抱团谋发展

如今的双桥村称得上渠县县城的“菜篮子”,水果、红辣椒、青花椒……一派生机勃勃。

“村级建制优化调整改革后,我们深入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落实全县‘20件民生实事’,大力培育现代优质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双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宇介绍,该村通过产业招引,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让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村里将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中的20万元投入到渠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抵押,每年按投资总额的10%进行分红,收入有2万元。”王宇介绍,该村坚持以产业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如今的双桥村交通畅达,农畜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村已有2个专业合作社,1个股份经济联合社,3个规模种植、养殖基地,6个家庭农场。

屋门微田园 家门口就业

在双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块微田园,村民们在闲暇之余种点葱苗蔬菜,既绿化了环境,又方便日常生活。

村民黄绍良过去住在黄山村,经常遭水灾影响,2017年搬到了双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针对黄绍良家的实际情况,村里因户施策采取措施帮扶。黄绍良参加农民夜校学习泥瓦工、养殖等技术,妻子也接受技能培训成功就业。如今,黄绍良在家里养殖鸽子和蜜蜂,闲暇时还能在附近的花椒园、养牛场打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双桥村通过农民夜校,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就业、培训意愿摸底及专项培训,并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对接全县企业、工厂、建筑工地,帮助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

流转撂荒地 打造聚宝盆

“全靠村干部帮忙联系,我只有一只眼睛的残疾人还能在家门口找到事做。”今年65岁的残疾人廖忠全在渠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牛场工作,每天有70多块钱的收入。

“我们流转村民的撂荒地,养殖的‘东北牛’粪便用于培育蜂糖李、猕猴桃等果树,种植牛草和玉米喂牛,形成一个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还挖了堰塘准备做水产养殖。”渠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明国介绍,他一家是本地人,目前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从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养殖肉牛300头,解决就业30余人,年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今年30岁出头的王小红、王小波兄弟也是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2017年,兄弟俩回到家乡流转土地280亩,创办了红寺家庭农场,季节性解决600余人次就业,年助农增收30余万元。

“我们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创业,种了西瓜、草莓、李子、火龙果等,打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采摘型观光农业。”王小波介绍,为了搞出特色,他们聘请了设计师,在荒地上挖掘池塘,打造竹艺风格的农家建筑,在吸引周边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田乙斯)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