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渠县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城市建设相融共促
渠县网APP
分享
碧水环绕美丽的渠城。(黄立述 摄)
深秋的渠县,空气清新、微风和煦。河水碧波荡漾,与岸边的绿树交相辉映;滨江走廊美景如画,市民成群结队游玩。
近年来,渠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渠江、流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了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相融共促。
齐抓共管
治理洪涝灾害频发问题
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因其纵贯渠县全境,被称为渠江或渠河。渠江以母亲般的温润宽厚,哺育了无数宕渠儿女。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渠江也曾是长江上游最凶猛水患河流之一。
在2003年至2011年间,渠江流域几乎连年发生特大洪灾,尤其是2010年的“7·18”和2011年的“9·18”连续两次特大洪灾,造成渠县60个乡镇全部受灾、县城三分之二被淹,给渠县经济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渠江洪灾何以如此频发?渠县防汛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巴河与州河在渠县三汇镇汇聚成渠江,当发生持续性降雨时,州河及巴河的洪水叠加汇入渠江,造成渠江洪水猛涨,继而发生洪涝灾害。
为此,2014年,四川省成立渠江流域防汛指挥部,成员为达州、广安、巴中三市,主要负责渠江流域统一指挥调度相关工作。指挥部建成后,位于巴河、州河流域的水库电站可根据气象趋势和雨势情况统筹进行蓄水、泄洪、错峰调度,极大地避免了两河一起泄洪导致渠江不堪重负。
同时,渠县建成东城、北城、南城3条救灾生命通道及连接线工程,共建堤防31.26公里,让渠城遭遇洪灾时不再拥堵,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大大提升;强化岸线保护,拆除沿江沿河“淹没线”以下房屋21万平方米,为洪水腾出过境空间,让渠江洪涝灾害频发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经过多方努力、多种举措,渠县洪灾发生次数和危害程度大大降低。
多措并举
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以前,养殖场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使得河水又脏又臭。现在治理好了,河清景美,我们经常过来散步。”家住渠县乐和乡的村民刘刚见证了流江河的变迁。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沿河养殖场、企业污水直排,使得渠江、流江河水污染严重。近年来,渠县推行河长制,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持续推动水污染治理向纵深发展。
为压实水污染治理责任,渠县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940名,形成清河护河的雷霆之势。
为“清河”,渠县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16座镇垃圾中转站,聘请水域岸线保洁员,大力整治入河排污口,确保岸上垃圾不入河;为“护岸”,渠县开展“绿化渠县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绿化河道,治理水土流失547.7平方公里;为“净水”,渠县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城区污水处理厂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8座,其他乡镇均在建或规划建设中,将实现流域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确保各类污水达标入河;为“保水”,渠县关拆禁养区养殖场,整治非禁养区养殖场,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水库肥水养殖等行为,加强沿河小散乱污工业企业治理,确保河水不受污染。
在实施一系列措施后,渠县河流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质得以显著提升。
建设生态滨江走廊
打造生态滨江文化名城
河道两岸绿树守护着崭新的游步道,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风雨亭、賨王塔雕塑等彰显宕渠传统文化,渠县“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处处都是曼妙风景。
渠县县城矗立在渠江与流江河的交汇处。近年来,渠县在全力治理水污染的同时,大力建设“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让一幅水清岸绿的城市生态景观画卷就此铺开。
渠县“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规划26.5公里,目前已建成13公里。主要由渠江东西岸生态滨江走廊和流江河南北岸生态滨江走廊组成。
流江河滨江生态走廊南段位于渠江镇,修建有避难广场、亲水广场、健身广场及沿江景观步道;北段位于渠北乡,修建绿化广场及沿江景观步道。
渠江东岸生态滨江走廊以城市防洪、生态绿化为主,辅以賨人文化元素,将传统园林与现代造园艺术完美结合,廊、亭、榭与休闲健身设施融合,由风雨亭、浮雕墙、賨王塔雕塑和战史广场、襄国广场、成国广场组成,汇集了宕渠传统文化。
“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展现了渠县的历史文化,文化氛围十分浓厚。”60多岁的渠城居民陈芬对滨江走廊的建设大加赞赏。现在,陈芬和几个老年朋友几乎每天都会来到滨江走廊观景、健身、散步,尽情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
滨江走廊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为渠城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带动城市整体品位的提升。渠县步履不停,还积极打造三国古战场八濛山、自然生态的马鞍山公园、“以文为峰”的文峰山公园,与滨江走廊一起形成“两江润城、三山守望”的山水相融城市格局,推动全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经过不懈努力,一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滨江文化名城呼之欲出。(韩淑予 雷坤洋)
附链接:http://www.dzrbs.com/dzrbspage/dzrb/html/201911/04/node_01.html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