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看渠县>详细内容

达州日报:渠县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作者:漆慧霞 刘欢 来源:达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09 11:15:30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采摘黄花。

李馥镇凤凰村油菜籽示范基地。(达州日报社航拍队 摄)

卷硐乡向桥村田园风光。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用鲁讯《故乡》中的文字,描述曾经的渠县是再恰当不过了。

  渠县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县。穷,曾是渠县的代名词,人称“稀饭县”。改革开放前,渠县人多地少,水旱弄人,2018平方公里的宕渠大地,竟不能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之虞。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渠县人民立足县情,因地制宜,以大地当纸,用汗水着墨,在渠江两岸绘就了一幅生动美丽的“三农”画卷。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脱贫攻坚成效卓著,双创园区生机勃发,改革创新强势推进,生态建设步履铿锵,乡风文明和风吹拂……150万渠县人甩掉了穷帽子,告别了苦日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承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省农业产业扶贫片区现场会等国省市现场会19次,获得中央领导和省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2次,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脱贫攻坚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国省殊荣30余项,2019年6月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评分排名列农产品主产区县第一位。——渠县,以骄人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古老的“賨人故里,賨人国都”,再度找回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来自渠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亿元、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亿元、同口径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49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89元、增长9.6%,成功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

  完善基础设施 支撑农业发展

  渠县东西北三面环山,境内多山区丘陵。因受地形地貌限制,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稳产增产的最大软肋。

  近年来,渠县以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区、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和脱贫攻坚引领区“五区共建”为抓手,围绕新村建设、产业发展、饮水安全和防洪抗旱做文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服务农村生产生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64万吨以上,已实现“十二连增”,成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持续做好“水文章”。制定小型水利建设规划,先后开展“小农水”3年攻坚行动和3年提升行动,累计建成蓄水池1320口,整治山坪塘1240口、渠道210公里、提灌站400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1万亩,实现了示范区水利设施全覆盖。

  全力建好“致富路”。坚持以“发展大交通”为统领,既建好全县交通“大动脉”,又促进产业路“微循环”。累计建成县乡道203.1公里、通村道路359.2公里、生产便道576.4公里,实现乡乡有联网路、村村通水泥路,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实现全面融合。

  高效打造“丰产田”。按照“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持续培肥地力,提高作物单产。全县累计整理土地24.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12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效率不断提升。

  发展特色产业 农业提质增效

  盛夏七月,是渠县望江乡武坪村农民最忙碌的日子,不少人凌晨两三点就起床下地了。黄花基地里,金黄色的黄花争相吐艳,背着背篼的花农们抓紧时间对饱满的黄花进行采收。花农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最开心的季节。作为传统的特色产业,渠县黄花远近闻名,被授予“中国黄花之乡”称号。目前,黄花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近年来,渠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全县农业资源禀赋,以需定产、供需结合,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花椒、柑橘、蔬菜、黄花、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出栏生猪91万头,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四川省现代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

  建基地。深入实施“5+N”(优质粮油、柑橘柠檬、黄花、核桃、花椒和生猪)现代农业提质工程,引导亚博柠檬、硕源果业、万隆锦绣、德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全县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壮大产业基地,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1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优质粮油、20万亩柑橘柠檬、10万亩特色黄花、10万亩核桃、10万亩花椒)和100亿元生猪产业链基本形成。

  强加工。抓好产地初加工,在水果、黄花、花椒基地,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车间305处、冷藏库62500立方米,推动产品错峰上市,增加农业收益。做好精深加工,在工业园区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宕府王食品、通济油脂等26家企业入驻园区,年产值达194亿元。

  创品牌。引进专业团队策划“渠字号”农产品,包装推介“宕府王”黄花、“宕府王”呷酒、“渠江青”花椒、“柠动力”柠檬、“渠香园”油米等“渠字号”农产品品牌,创建“賨前味”区域品牌,累计认证“三品一标”51个。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借力发展、共享品牌,推动通济油脂、天一酒业、华橙酒业等与重庆江津酒厂、省食品公司合作,加快“5+N”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步伐。

  促融合。积极推进“院县”合作,与省农科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扎实推进“国创”工作,积极建设集监管、可追溯等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五个到位”,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促进产业相融互动、提质增效。

  推进脱贫攻坚 确保“整县摘帽”

  走进渠南一中滩柑桔现代农业“双创”园,瓜果飘香,绿意盎然。这个面积达27000亩的园区,总投资已达2.25亿元,形成了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精深加工、农旅结合、田园风光、康养颐老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6家,推广新品种5个、新技术6项,建院企合作平台2个、科技示范园区1个。2018年,园区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3万元,吸纳创业者107人。截至目前,百万亩黄花、花椒、柑橘、柠檬等特色产业基地和550个现代畜牧养殖小区,覆盖全县45个乡镇395个村,其中130个贫困村产业实现全覆盖,带动贫困户12500户、37500人,人均年增收2005元。引导邦基国际、乐仕达电子等龙头企业建立“乡村扶贫车间”19个,实现了“环保工厂进农村、扶贫车间到家门”,为打赢“整县摘帽”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比拼方式。坚持以“九比九看”为抓手,按照国省最新评估标准,采用双月全县大考、片区小考的方式,分别召开“春季攻势+基础设施”“夏季战役+基础设施”“秋季攻坚+人居环境”“秋季攻坚+四率一度”“冬季冲刺+脱贫摘帽”5个现场推进会,随机抽村、分组核查,贫困村、非贫困村同步考,片区之间交叉考,全覆盖国省三方评估模拟考。

  强化帮扶措施。健全“5+2+1+1”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干群一家亲”活动,财政供养人员全部“结对帮户”,将每月第二周星期三确定为“扶贫帮扶日”,全面推行“八个一”帮扶工作法,落实结对帮扶“十包”机制,用真情帮扶换得群众真心认可。目前,全县累计减贫137789人,13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29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县”,张渠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入围“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铁军扶贫、易地搬迁“五个三”等做法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2017年9月16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渠县举行,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评价。2018年,“农民夜校经验做法”“农民夜校开展电商培训助力脱贫攻坚”成为四川向中央汇报的两个“点上经验”。

  深化改革创新 保障农民增收

  改革去除梗阻,创新焕发活力。渠县着眼“新”字强支撑,着眼“改”字求突破,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全力破解制约瓶颈。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有序推进其余五项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增减“双挂钩”,在集体建设用地“不收回、不征用”和保留原土地性质的前提下,积极破解碧瑶湾、南庭湘苑、亚博柠檬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和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设用地的制约瓶颈,促进三次产业相融互动、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新业态。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程”项目,采取“融入+合作”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建成了覆盖全县、延伸周边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中心,2018年全县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3.5亿元。依托賨人、汉代、三国、红色和民俗文化5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碧瑶湾、农耕李馥、田园渠南、度假万寿、佛缘中滩等一批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景点,賨人谷成为全国首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一。将引进国内外大型赛事30项以上,实现“运动、赛事、康养、旅游、度假”一体化发展。

  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推行合同订单、股份合作、托管寄养、联耕联种等经营模式,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务工收入+经营分红”等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夯实增收基础。健全政府投入“折股量化”机制,从产业基地盛产期开始,每年按政府投入形成经营性资产的10%分红,以2:3:5的比例量化到贫困户、村集体和所有村民,保障贫困户实现两次分红,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美化乡村环境 培育乡风文明

  2018年是“乡村振兴开局年”,渠县坚持“富脑袋”“富口袋”两手抓,既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又实现持续增收、全面小康,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56个、省市级“四好村”190个。切实抓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努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果园、乐园。

  强化人才振兴。统筹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培训资源,探索培养职业农民、农民职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大力培育“一懂二爱”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技人才队伍,年均培训乡村实用技术人才、返乡创业人员2万名以上。

  加强风气引领。以539个“农民夜校”为阵地,综合运用乡村大喇叭、广播电视、手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深入开展“政策大宣讲”“法治大宣传”“典型大培育”“风气大培养”“感恩大教育”五大主题活动,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增强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家训家风美·家和万事兴”主题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摒除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强化社会治理。组织200余名县乡机关纪检干部进村入院,听民声、讲政策,受理群众举报,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落实,赢得群众广泛点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培育新乡贤,加强“五务”公开,不断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漆慧霞 刘欢)

附链接:http://www.dzrbs.com/dzrbspage/dzrb/html/201909/09/node_03.html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