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网:渠县“农民夜校”传播文明新风
渠县网APP
分享
如今农村发展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个别地方在精神文明层面却没有跟上。有的村民腰包鼓了,就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但家中乱、出门脏,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农村家庭子女多,赡养老人却互相推诿、扯皮……类似的报道屡见不鲜。
脱贫只是起步,硬件上不缺了,好习惯、好风气还有待养成。渠县依托“农民夜校”,传播文明新风,引导群众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大力实施幸福美丽乡村和“四好村”创建,在推动精神层面的“脱贫”进行了有益探索。
夜校开讲民俗文化 引导乡村移风易俗
3月23日,春耕正忙,渠县三汇镇大洞村的老人或驻着拐棍,或由人搀扶,早早地来到村委会院坝,等着“农民夜校”开课。
年逾古稀,既不能种、又不能耕,咋还痴迷学习?因为当天夜校的老师讲的是民间习俗和丧葬文化,老人们爱听。
“今天先讲一讲农村平常说的‘犯重丧’,有人说‘犯重丧’要大办丧事,有人说‘犯重丧’要办‘法事’,这些都没有道理……”授课内容不时引起台下老人哗然,有人站起来当场进行反驳。对于这些情况,“农民夜校”老师周建华早有准备,拿出身边的例子,把村民们说得心服口服。
“周建华从民俗的角度提倡厚养薄葬,不仅周边乡镇的群众爱听,还多次应邀到其他市州讲课。”大洞村支部书记段文金说,以前农村家庭遇红白喜事,有钱的村民为了脸面花钱大操大办,没钱的村民借钱也要大操大办。结婚、满月、过生、搬家、出殡……不仅“办事”的家庭疲惫不堪,送礼吃饭的村民也苦不堪言。
依托“农民夜校”这个载体,渠县从全县各行业系统中,择优选聘了一批文艺工作者,组建了文明新风宣讲团,重点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农村移风易俗等内容,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今的渠乡大地,丧葬嫁娶比阔气、比排场、比宾客、比档次的少了,红白事期间反对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多了,逢喜、过生办宴席从动辄几十桌减少到十来桌,花费从三五万元降到了几千元,不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刹住了铺张浪费之风,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还逐渐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形成了良好风气。
创建省级“四好村” 培养新时代农民
3月20日,渠县定远乡团寨村第50期农民夜校如期开课,渠县文明办主任佘方山应邀授课并组织“十星级文明户” “最美渠县人”宣传评比活动。
捧过“星级文明户”的牌匾,定远乡团寨村1社村民胡道彬脸上笑开了花,“能评上星级文明户是我全家的光荣,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荣誉,还要帮助其他乡亲评上文明户,过上好生活!”
“邻里之间互相串个门,自己家里人畜不分、满屋鸡粪,别人一看脏兮兮,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呢?”站在“农民夜校”的教室中央,佘方山再次给村民讲解“十星级文明户”的参选注意事项:“十颗星中的第一颗星是卫生星,只要大家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这颗星就是你家的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摘掉贫困的帽子,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中。依托“农民夜校”,渠县以环境整治宣传为主题,将个人卫生,污染治理纳入教学内容;开展“家训家风美、家和万事兴”主题教育;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渠县人”,通过用家乡话说家乡情,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群众自觉摈弃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功创建了10个省级“四好村”。
法官授课传经送宝 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2017年11月28日,渠县中滩镇寨坪村“农民夜校”里座无虚席,渠县有庆法庭庭长结合审判实例,就村民们关心的婚姻问题、子女抚养问题、赡养问题和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作为渠县“五支队伍进夜校”中的法律法规宣讲团,渠县法院借助“农民夜校”延伸审判职能,巡回审理赡养、抚养、扶养等特殊性质案件,通过在农村院坝、村委会公开开庭或调解,在定纷止争的同时,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有出嫁的女儿认为,老人没有帮其照看孩子,就没得义务赡养老人,这是极其错误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老人就是子女的义务,这个义务是平等的,既不分儿子和女儿,更不以老人帮助照看孩子为前提。不赡养老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渠县有庆法庭庭长在“农村夜校”里掷地有声,为一些不赡养老人的年轻人敲响了法律的警钟。
通过政策理论宣讲团,法律法规宣讲团,技术技能宣讲团,文明新风宣讲团,文化科普宣讲团,渠县不仅丰富了夜校教学内容,创新夜校教学形式,激发夜校教学活动,更增强了夜校对广大党员群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技术、学法律,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科学素质、法律意识和致富技能,带头当政策明白人、致富领路人、风起引领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记者点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渠县依托“农民夜校”以宣传教育为基础,通过创新宣传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将道理说明;用群众见得到的事,来教育感化;用群众感得到的关怀,建立荣誉机制。这种树立文明乡风的模式值得借鉴、复制和推广。
当前农村,传统陋习依然存在,办红白喜事流水席要吃三天三夜;送人情“礼金”和面子挂钩;甚至封建迷信活动,大有抬头之势。渠县依托“农民夜校”这一载体,组建文明新风宣讲团,用身边人、身边事,很好地教育、感化了群众,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引导农村形成了良好风俗。
风俗之变,关系盛衰。让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带头破除陈规陋习,发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文明新风传遍巴渠大地。(龚俊 罗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