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退伍不褪色 扶贫战场再冲锋
渠县网APP
分享
“2016年底我们种下了500亩蜂糖李,今年我们要扩大到1000亩。”1月12日,达州市渠县巨光乡金土村第一书记黄小军指着远处的蜂糖李基地说,“3年后挂果,每公斤预计能卖到70元。”
黄小军曾经在部队服役12年。金土村党员朱小涛说:“黄书记用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让我们边远贫困村脱胎换骨”。
据统计,目前渠县的第一书记中,退伍军人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46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誓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军人担当主动请缨赴脱贫攻坚主战场
王磊忘不了那一次谈话。2014年,他结束了12年的军旅生涯回到渠县老家,第二年考入县纪委。2015年,单位需要派人到对口的宝城镇石桌村担任第一书记,找他谈话,王磊马上应下这项任务。
回到家,看着一岁多的孩子、年迈的母亲和工作忙碌的妻子,他才生出顾虑,“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做不好怎么办?照顾不到家人怎么办?”同时,建功立业的心绪也在涌动,“当初放弃部队安排的工作,不就是想搏一搏吗?”
2015年4月初,渠县县委下发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通知后,许多像王磊一样在县级部门(单位)工作的退伍军人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到贫困村蹲点扶贫攻坚。
最初,这一现象并没引起注意。直到2015年底,进行第一书记的调研、考评、表彰时,县委组织部梳理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时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都经历过军营的锤炼。再一统计,130名第一书记中,退伍军人有30人。“这些人在原单位是业务骨干,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在岗位上得到群众、村两委、乡镇党委多个层面的肯定,有干事创业的本领。”县委组织部部长唐令彬与县直工委、民政局沟通,准备引导更多退伍军人担任第一书记。
在2016年第一书记调整中,渠县鼓励在原单位表现优秀的退伍军人扛起脱贫攻坚的大旗。经过动态调整,目前担任第一书记的退伍军人已达46人。他们中最大的超过60岁,最小的是“85后”。
军人作风脱贫攻坚最前沿攻坚克难
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退伍军人这支第一书记生力军与基层党员干部一道,攻坚克难,奋战在最前线。
务实的作风是黄小军打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关键。与大多数初次接触基层工作的第一书记一样,初来乍到,免不了受到质疑。2015年4月驻村伊始,黄小军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民情。在7组一农民家里,一位村民当面质疑,“是不是来走过场的哦?”
群众的不信任让黄小军心里不是滋味,可他心里明白,“不认可是暂时的,让扶贫政策不偏不倚落到每个人头上,才是对我最好的证明。”他放下心结,继续走村串户,了解群众需求。他思路清晰,第一年搞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帮扶资金420万元,扩建了支部活动阵地,解决800余人饮水难、行路难问题;第二年,为村里引进业主,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蜂糖李、珍珠鸡等产业。
驻村近两年来,黄小军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时间,每天一早起床赶到村里,周末很少回家,为群众解决难题。这样的他,走进村民心里,曾经质疑的村民说:“这是真心在帮老百姓解决问题!”“退伍军人在军营中练就了敢打硬仗、迎难而上的战斗精神,这正是他们参与脱贫攻坚所需的独特品质。”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说。
这样的品质,同样在拱市乡高滩村第一书记刘锐身上得到彰显。最初住在农户家,没有网、没电视,生活单调,他却甘之如饴,“很适应,让我想起从前在新疆驻守边关的生活。”村里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给业主发展产业。他依托坝坝会、农民夜校,挨家挨户走访,反复给村民作思想动员。土地流转后,他又说服贫困户进场务工。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花椒1500亩。
拥军传统脱贫攻坚一线锤炼基层干部
1月9日,在渠县民政局组织的“已安置退伍军人代表座谈会”上,黄小军第一个发言。谈到自己目前干事创业的状态,黄小军认为与两个因素分不开。“部队教育我们退伍不褪色,返乡建功立业,我方向感很强。另外,也与渠县拥军优属的氛围分不开。”
作为省级双拥示范县,多年来渠县高度重视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认真落实带薪休假、补贴、参加培训学习等待遇,通过座谈会、走访慰问、一封书信等解决退伍军人家庭困难;积极表扬先进,推荐工作岗位,鼓励退伍军人参与脱贫工作,充实村班子队伍。
在退伍军人第一书记协同推动下,2016年渠县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万贫困户有望脱贫摘帽。苟小莉表示,在脱贫攻坚大考中,退伍军人第一书记群体用热血诠释了坚强党性,也锤炼了一批基层干部,带动渠县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