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渠县李馥乡高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海波的扶贫故事
渠县网APP
分享
王海波察看村民的柚子长势
渠县李馥乡高硐村辖9个村民小组,838户3159人。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各类矛盾纠纷突出,该村既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上访村”、“告状村”,也是省定建卡贫困村。
2015年4月,渠县烟草专卖局内管科科长王海波被选派到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他怀着一颗热诚的心,走遍了全村家家户户,用努力和真诚让高硐村悄然“蝶变”。
摸底 开启帮扶“交心锁”
初到高硐村,面对这个遍地荒山荒坡,无支柱产业、无骨干项目、无经济来源的贫困村,王海波备感“压力山大”。
要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只有摸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王海波走遍每家每户,倾听民情民意,无论大事小事,还是疑难杂事,王海波都把它写到本上,记在心里。
王海波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抓班子队伍建设,抓建章立制,抓村务公开……一名组长因工作优亲厚友被撤职;10余户村民不符合低保、五保户政策标准被取消;老上访户近8年的遗留问题被解决,自愿息访……
“乱象”虽然得到有效治理,然而,更大的难题却摆在了王海波的面前:在申报贫困户时,个别村组干部打起了“小算盘”,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将自己上报为贫困户。王海波向村干部反复宣讲扶贫政策,要求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通过精准识别,全村有2名组长、49户村民因不符合标准被取消,251户578人被定为建档贫困户。
以心交心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正是王海波的耐心、细心和诚心,打开了村组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心锁”。心贴近了,想法也就统一起来了,通过先后20多次村支“两委”会和村民代表会,帮助215户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致富规划,协助80多户特困户与花椒基地、油菜基地签订了务工帮扶合同。
实干 架好干群“连心桥”
一架钢丝床、一把木凳、一张木桌,桌上摆满了帮扶文件和资料,旁边还放着一件方便面和一件矿泉水,这就是王海波驻村寝室的全部家当。
“村民需办什么事尽管动嘴,我的工作就是为大家跑腿。”王海波刚驻村时如此向村民们表白。村干部不会使用电脑,没有打印机,王海波便自费为村上购置了一台打字、复印一体机,并教会村干部使用,免除了村民们打字复印要往返县城之苦;村民李代光老两口体弱多病,常年用药,又无人照顾,他便定期为他们送医送药;贫困户王甫洲养鸭面临技术难题,他主动上门帮助解难,数次到县、乡畜牧部门请专家帮忙,不仅免费提供技术培训,还为王甫洲家送去60余只良种鸡苗;帮扶对象户李德洪家生活困难,王海波东奔西走,将其女儿介绍到县物流中转站务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解决了他家“零就业”的问题……
为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王海波争取到渠县烟草专卖局捐赠资金2万余元,购买鸡苗1600余只,以“党员+贫困户”的模式,由养殖经验丰富的党员带动50名贫困户养鸡,增加贫困户收入。
“我每天就抓两件事,一是为村民解难事,另外就是帮贫困户办实事。”王海波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自从驻村后,他积极牵线搭桥,为全村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190.5万元、行业上级部门支援5.9万元,发动社会群体和村民集资22.5万元,全部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上。
圆梦 铺筑富裕“奔康路”
王海波深知,要彻底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必须走出一条村民共同富裕之路。
一组组数据,表达了王海波一年多以来真情扶贫帮困的为民情怀:完成生产便民路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4.5公里,维修水渠2公里,维修山坪塘2口,种植棺溪蜜柚20225株,流转土地1314亩用于花椒基地建设,增加油菜种植面积1000亩……
在王海波的驻村帮扶下,如今的高硐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今年整村“摘帽”指日可待。(杨 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