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看渠县>详细内容

人民网:激活群众脱贫奔康“内驱力”

作者:徐冬 吴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9-14 16:46:12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人民网成都9月13日电 这里,是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广大农民可从中学到农技、法律、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这里,是发布脱贫奔康信息的“终端平台”, 广大农民可从中掌握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为我所用,满足“求富”的需求;这里,是繁荣乡村文体活动的“娱乐舞台”, 广大农民可从中组织起来、活跃起来、高兴起来,满足“求乐”的需求……
 
  随着一家家“农民夜校”的开办,宕渠大地广大农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农民群众身上积淀陈久的惰性精神元素被驱散,脱贫奔康的“内驱力”被激活!
 
  新理念:要辟富路先开民智
 
  “以前养鸡时,啥子也不懂,全凭脑壳一热就干了,结果年年死掉好多,不光不挣钱还要赔钱。”渠县渠南乡大山村有养殖家禽的传统,然而多年来这里的村民却并没有从中富起来。“还是吃了不懂技术的亏,去年我养的鸡一下子死了十几只。”该村八组74岁的蒲长玖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道。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很多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前的水平,无论是种庄稼还是搞养殖,都只靠老天爷‘给’。”在大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邓强看来,“贫困源于民智未开”,开办“农民夜校”就是要转变群众的理念,提升精气神,使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现脑壳“开窍”,从而看到另一个“世界”。“把脱贫奔康的方针政策以及科技、法律、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通过‘农民夜校’这一接地气的传播平台,输送给每位农民群众,引导大家树立起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意识。”
 
  8月10日,大山村“农民夜校”正式开班。在开班仪式上,邓强极力号召全村群众转变过去“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通过“农民夜校”学知识、学技能,提升自身脱贫致富的本领。一席推心置腹的话语令大家深受启发,自夜校开办以来,大家争先恐后前来听课,场场爆满。
 
  “今年夏天这么热,我养的鸡却没有死掉一只。为啥子?我从夜校学到‘秘诀’了。”蒲长玖所说的“秘诀”,也就是畜牧局科技人员在夜校所讲授的消毒防瘟知识。课堂讲授之余,科技人员还带来药物,分发给每位养殖户,并现场指导喷洒。“有知识和没知识就是不一样,只有脑壳里先有东西了,口袋里才能有东西。”尝到知识的甜头后,蒲长玖便没有落下一堂课,虽然年过七旬,手脚也不方便,可即使拄着拐棍也会到夜校认真听完每堂课。
 
  “‘扶贫先扶智’,创办‘农民夜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脱贫攻坚‘明白人’、勤劳致富‘自强人’,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在渠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张渠伟看来,“精神贫困”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农民群众身上所普遍存在的惰性思维,以及长久积淀所形成的农村陈规陋习等,都是扶贫攻坚道路上看不见的“拦路虎”。“所以,除传授给农民群众具体的致富技能外,‘农民夜校’还发挥着移风易俗,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文明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巨大作用。”
 
  新思路——一切让农民“点单”
 
  “9月1日:《群众在脱贫奔康中的角色》;9月15日:《“两学一做”在脱贫中的作用》;10月7日:《农村法律知识及应用》;11月1日:《畜牧技术及防疫》……”打开大山村“农民夜校”今年下半年的授课计划,举凡脱贫攻坚政策法规、法律知识、畜牧技术等内容无所不包。
 
  “在‘农民夜校’中,农民群众是学习的主体,为确保他们真正能学到东西,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力求做到他们想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据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邓强介绍,为增强夜校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大山村专门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箱,根据多数群众的意见安排培训内容。
 
  据了解,在夜校教学内容方面,渠县坚持“供需”结合原则,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夜校开课前,采取发放意见征求表、集中座谈、个别走访的方式,广泛征集贫困群众所想所盼,科学设置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农技知识、脱贫信息、日常知识、文体娱乐、民主议事等7大类与脱贫攻坚紧密衔接的实用课程,按照群众“点单”施教,变“教什么学什么”为“需什么学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提前1周对下周课程内容进行公示,方便群众根据自身实际对课程安排提出意见建议,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与此同时,在夜校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也由农民“点将”。为此,渠县采取个人自荐与单位推荐相结合、资格审查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全县硕博人才、第一书记、农技人员、教师医生、致富能人等人群中精选理论水平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组建夜校师资库。同时,创新推行教师备选授课制度,贫困群众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变“安排谁讲”为“选择谁讲”,推动教师资源在县域内科学有效使用。
 
  “感谢夜校的周延勇老师,他不仅在课堂上为我们讲授浇水、施肥、除虫等方面的农技知识,还好几次到我的蔬菜大棚现场指导。”渠县李渡乡坪水村1组居民尹仕文家境困难,虽多年种植蔬菜却因缺乏技术指导而收效甚微。村里开办夜校后,尹仕文和村中其他种植户“点”了驻村农技员周延勇的课,学习种植知识。几堂课下来,尹仕文受益匪浅,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现在他搭建起600平方米的塑料薄膜大棚,种植空心菜、青椒和茄子等时令蔬菜,预计全年家庭增收可达3万元以上。
 
  新模式——“寓教于乐”接地气
 
  “在去夜校听课前,我有点担心,觉得自己大字不识几个,会像听‘天书’一样,不晓得人家在讲什么。”坪水村1组居民吴昌华当初所担心的问题也是当时全村农民群众心中的顾虑:夜校老师都是各行各业的知识人,读的书多,他们讲的东西我们这些文盲、半文盲能听得懂吗?
 
  几堂课下来,大家的顾虑烟消云散了。“夜校的老师没有照着本本念,说的都是我们能听懂的大白话,举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例子。不知不觉2个小时就过去了,我都没听够。”吴昌华告诉记者,听课过程中,夜校老师所提的“脱贫关键要靠自己争气”的观点让他感触颇深。“我以后就要努力争气,靠自己,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的生活。”现在,除种植时令蔬菜外,老吴还饲养了70多只家禽,致富的劲头比任何时候都足。
 
  “给农民群众上课,必须注意与他们的接受能力、审美口味相契合,要在夜校运行模式上追求创新。”据该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张渠伟介绍,为保证“农民夜校”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有持久的吸引力,在运行过程中,除注重授课语言的“接地气”外,该县还依据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原则,把教育培训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凝聚人气。新市乡五通村在夜校开班仪式上,设置了“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趣味活动,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原本仅容纳50来人的教室一下子涌进100多人,现场气氛火爆异常。
 
  “为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今后我们会让村里评选出的‘最美儿媳’‘最美留守儿童’等先进模范上台讲课,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渠县李渡乡坪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聪表示,今后会借助插播电影,“坝坝舞”、快板、评书表演,“知识问答”、“有奖竞猜”等趣味活动,不断丰富手段,使“农民夜校”保持永久的活力和吸引力。
 
  此外,在授课地点的选择上,该县创新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典型案例、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方式“送教进组入户”,把夜校培训办到农户院坝和田间地头,有效避免了单纯课堂讲解的乏味和枯燥。
 
  “‘农民夜校’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更激活了大家脱贫奔康的‘内驱力’,为脱贫奔康树立了信心、点亮了希望。它的出现,有效弥补了思想文化扶贫的‘短板’,必将在精准扶贫攻坚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感触颇深地说道。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130个贫困村均已开办了“农民夜校”,累计开课400余节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好评。(徐冬 吴涛)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