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看渠县>详细内容

四川农村日报:一个承诺 让内向的他泪流满面

作者:杨东 刘鑫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23 09:34:50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图为何云飞(右)正在与贫困户交流
  人物:何云飞  职务:渠县航道段办公室副主任;驻村地点:渠县巨光乡王家村
  A·我的驻村故事——“你家的贫,我来扶”
  今年7月,全县开展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活动,我有幸被组织选中,挂任渠县巨光乡王家村第一书记。刚到村上时,我经常跟王家村村支书朱学海一起走访农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乡亲们听说来了第一书记,加上连续的入户走访,都开始主动找我,大多是要求把自己纳入扶贫对象,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成了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道“坎”。
  村民赵碧生找到我,说他的妻子患重病,用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外债,希望能考虑一下。可我从其他村民口中,以及村干部那里了解到,他家不符合要求。我怕他有情绪,多次上门拉家常、做工作,最终总算消除了他的疑虑。全村的精准识别工作也得以顺利展开,目前已精准识别7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225人。
  类似这样的情况,对于我这个刚从机关办公室出来,接触农村一线工作的第一书记来说,还有很多。而贫困户的情况,更是让我难忘。
  我记得,8月初的一天,村民刘平老早就跑到我办公室门口,见到我后一把拽着我,“何书记,走!今天我带你去村里看看真正的贫困户。”我就跟着他来到了村里贫困户周延成家里,在那里我见到了至今难忘的一幕:墙体由泥土和篱笆夹杂而成,满屋子潮气和霉臭味。周延成的妻子疾病缠身,夫妻二人无儿无女、相依为命。
  我当场承诺“你家的贫,我来扶!”并告诉周延成,利用农村危旧房改造政策,先解决危房问题;然后再结合政策,给申请低保;最后把他纳入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当中来,学门手艺、当个蔑匠,一年下来温饱基本不愁。
  我刚说完,性格内向的周延成就紧紧握着我的手,眼泪顺着眼窝流了下来。我问他,还有啥困难没有。他也不说话,只是流泪和紧握住我的手,起码隔了两三分钟才从嘴里蹦出来两个字:“谢谢。”
  我知道,那是激动的泪水,更是希望的泪水!
  一旁的刘平还告诉我,“何书记,他家穷除了多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村里没有一米水泥路,更没有一口像样的蓄水池。比如我们村里最有名的柚子,就因为这个原因,运不出去。脱贫增收,难呀!”
  从那之后,我就深深地记住了这一点“王家村要想脱贫增收,修路、建水渠,不能等了。”后来,我积极向单位汇报,又与村支“两委”到相关部门争取项目,王家村争取到项目资金26万余元,新修了一口堰塘,解决了附近三个组近500人的人畜饮水问题;王家村到乡场镇的那条5公路通村路,也被纳入了修建规划,老乡们再不用为了用水难、出行难发愁。
  B·我的工作重心——精神“脱贫”才能真正脱贫
  我一直认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点在于“扶志”,精神“脱贫”才能真正脱贫。以王家村来说,许多村民有“等、靠、要”的思想。
  从我到任的第一天起,我就结合实际情况,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对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群众,经常向他们宣传扶贫政策,引导他们通过发展生产来实现脱贫;对缺乏劳动力的,搞一些劳动强度低的脱贫项目;对缺乏技术的,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术等。用“国家出一点、群众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模式,来整治维修堰塘、硬化维护村道等,调动起全村群众的积极性,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让他们主动去脱贫致富。
  C·我的思考——改变穷模样 硬件要跟上
  我发现,大部分贫困村贫困的根源在于,基础设施薄弱,水利、道路等硬件设施严重滞后,成为了当地发展的“瓶颈”。
  究其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项目、资金等在这些地方投入较少;二是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招商引资困难;三是劳动力外流等现象较严重,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四是传统种植养殖业比重偏大,劳务经济、非农产业发展还没得到充分发掘,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
  下一步,我已向县级相关部门申请,争取打通和硬化村道公路,整治维修好堰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动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果品种,发展和扩大柚子种植规模;利用荒山荒坡,引进业主开发,带动王家村的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口述:何云飞  整理:杨东 刘鑫)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