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看渠县>详细内容

四川政协报:中国石质“汉书” 古代建筑“活化石”

作者:罗学闰 楚勇 余泳忠 来源:四川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5-04-28 16:05:05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汉阙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地面建筑,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中国石质之“汉书”、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目前全国现存汉阙30处,渠县就有6处7尊,被命名为“中国汉阙之乡”。渠县汉阙以其久远的建造年代,绝妙高超的建筑手法,独到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精美的雕刻内容,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013年6月2日,国内外25位秦汉考古专家实地考察研究渠县汉阙;2013年9月28日,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30余位秦汉史学专家再赴渠县,就“汉阙与秦汉文明”展开学术研讨;2015年4月13日至16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三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渠县汉阙保护与利用”展开同题调研。渠县汉阙有何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竟频频聚焦国内外专家的目光?4月13日,笔者跟随调研的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走进“中国汉阙之乡”渠县,一起去探索解读渠县汉阙浸润千年的隐秘。

     6处7尊汉阙,巍然屹立在古驿道旁近两千年

    渠县位于“世界最美风景走廊”北纬30度线上,总人口150万,居达州市第一、四川省第三。自公元前314年秦置“宕渠县”至今,已有2329年历史。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

    6处7尊汉阙就巍然屹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集中分布于土溪镇、水口乡、青神乡一带的古驿道旁。冯焕阙和沈府君阙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家村东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蒲家湾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道:“渠县汉阙以其久远的建造年代,绝妙高超的建筑手法,独到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精美的雕刻内容,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阙”,《说文解字》解释为“门观”。清代段玉裁解释“观”即为“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在先秦、汉代和三国时期,作为一种建筑物,阙主要分为都城阙、宫阙、道路阙、祠庙阙、陵墓阙等。按构建质地分,有土质阙和石质阙。渠县汉阙均属于汉代墓前石阙,主要用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籍以壮姓扬名、传世显威。在西汉早中期,设阙制度很严格,墓主人官位为州刺史、郡太守、郡都尉可以立阙。西汉晚期至东汉,设阙制度松懈,只要财力允许皆可立阙。至此,汉阙从最初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逐渐走向世俗化。渠县汉阙中,除冯焕阙和沈府君阙刻有墓主人铭文外,其余墓阙主人不详,也无反映阙主的任何铭文。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罗开玉推论:“这几尊无铭阙应该是当地一般豪族在战乱时期,官府失控时所建”。

    一直以来,渠县汉阙都被作为一个单独的建筑形态来研究。直到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渠县6处7尊汉阙实地勘探,才进一步弄清了墓阙、神道和墓葬的关系,即墓阙仅仅是墓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认为,在汉代人心中,墓葬不仅仅用来安放死者遗体,而且还是死者灵魂继续生存的空间,并幻想死者可以从这里出发,跨过天门去往神仙居住的乐土。汉阙的建造,体现了当时的显赫家族对死者“升天得道”的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

    渠县汉阙由阙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立柱、地袱、栏额、栌斗、枋子、斗拱、椽子、瓦当等构件原貌,是我国石刻建筑艺术的杰作,为研究复原汉代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具有共性价值的同时,渠县6处7尊汉阙又有着差异。冯焕阙:建于公元121年,现存左阙主阙,是渠县汉阙中唯一确知建造年代和阙主的墓阙。阙主人冯焕,东汉人,历任尚书侍郎、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职。《后汉书》载,因冯焕“疾忌奸恶”而受诬入狱,后含冤病死狱中。冯焕豫州旧部将其归葬故里巴郡宕渠,为之立阙以悼。阙高4.4米,阙身上刻铭文“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及饕餮,阙楼上刻青龙、玄武、草叶纹等图案,雕刻朴素、造型优美,铭文遒劲清朗,备受书法家推崇。沈府君阙:约建于汉安帝延光年间(122-125年),是渠县诸阙中唯一幸存的双阙,两阙高4.84米,相距21.62 米。右阙身刻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和朱雀、饕餮、白虎衔璧,左阙身刻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和朱雀、饕餮、青龙衔璧。阙楼雕刻图案丰富,董永侍父图为川渝汉代石刻画像中仅见。赵家村东无铭阙:建于东汉中晚期,现存左阙主阙,阙高4.17米,阙身刻朱雀、青龙衔璧,阙楼刻辅首、狩猎、谒见、戏虎、角神等图案。赵家村西无铭阙:建于东汉中晚期,现存右阙主阙,阙高3.92米,阙身刻朱雀、玄武、白虎衔璧,阙楼刻辅首、角神、仙人骑鹿、送别、神灵异兽等图案,角神造型独特,为汉代圆雕艺术的精品。蒲家湾无铭阙:建于东汉中晚期,现存左阙主阙,阙高4.5米,阙身刻朱雀、青龙衔璧,阙楼刻仙人骑鹿、玉兔捣药、董永侍父、嘉禾、辅首等图案。王家坪无铭阙:建于东汉中晚期,现存左阙主阙,阙高5.06米,阙身刻朱雀、饕餮、青龙衔璧,阙楼刻仙女乘龙、玉兔捣药、日神、月神、荆轲刺秦等图案,荆轲刺秦图把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刻画得淋漓尽致。

    渠县博物馆馆员胡良鸿、肖仁杰告诉笔者:渠县汉阙上雕刻的图案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构筑墓主的成仙世界,以四神、乘鹿、角神、神灵异兽、戏虎等为代表;一类是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人情,主要目的在于成人伦、助教化、宣忠义,以荆轲刺秦、董永侍父、射猎、射日等为代表。渠县政协党组书记许平一直用光与影记录着渠县汉阙的变迁,他还从符号学的角度,撰文论及汉阙图案蕴含着方位神、世俗民情、神灵信仰、英勇孝善、视死如生等10个方面的符号学意义。秦汉史学专家王子今、高大伦、罗二虎、孙家洲、赵瑞民等,在《汉阙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对渠县汉阙的雕刻图像论述更为系统和丰富。

    专家纷至沓来,弥足珍贵的“活化石”海内外瞩目

    渠县汉阙作为汉代文化辉耀宕渠大地的实物见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是研究汉代文化建筑、经济流通、民风民俗的实物资料,又是研究川东历史沿革、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它们集古代建筑、艺术、力学、美学、哲学于一体,充分运用浮雕、圆雕、阴线刻、透雕、减地弧雕等手法,生动再现了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出行、献礼、戏虎等,四“灵兽”及四角“力士”形神兼备、质感圆润,是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完美合一的典范,阙上汉隶书法铭刻流畅飘逸,堪为中国石刻建筑艺术之瑰宝。

    为何在渠县汉阙如此集中?专家认为,在汉晋时期,渠县是川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厚葬之风盛行,渠县6处7尊汉阙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它们巍然屹立、千年不倒,有力地证明渠县甚至川东北两千年间没有发生过大地震。

    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渠县汉阙的探寻、研究不但从未停步,而且愈加密集。

    1914-1917年,法国传教士、考古专家色伽兰前往渠县对汉阙作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并于1923年出版专著《中国西部考古记》、《中国考古调查图录》,发表了渠县汉阙照片19张,并配以文字介绍。从此,沉寂多年的汉家陵阙走进了欧洲人的视野,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色伽兰等人当年拍摄的珍贵照片现仍存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1939年,中国营造学社责任研究员、中国古物保管委员会专门委员粱思成等专程到渠县考察汉阙,高度肯定其艺术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汉学家皈田隆一、研究生清水美纪,丹麦汉学家安妮·帕鲁丹,德国高级研究员科琳娜·肖克特、约翰尼斯·马克斯以及美国、比利时、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数十批上千人次专程考察渠县汉阙。尤其是皈田隆一,当其第二次来渠县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顶风冒雨前往观拜汉阙,见汉阙被雨淋湿,不禁痛彻心扉、潸然泪下。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有关渠县汉阙的考古文章,倡议日本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游客到渠县看汉阙。

    2009年,中、德、法三国组成《寻找往昔》摄制组,专程前往渠县重走色伽兰路线合拍汉阙,后在三个国家同时上映,进一步引发了世人的探秘欲望。同年,中国文物学会特邀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哲文,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史专家楼庆西,中央美院教授、艺术史专家汤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社科院考古所长刘庆柱,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晋宏逵,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付清远等专家一行,前往渠县对汉阙开展评估,一致认为渠县汉阙是珍贵文化遗产,其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一致同意命名渠县为“中国汉阙之乡”。当时已85岁高龄的罗哲文现场题诗:“汉阙之乡不误传,亭亭兀立望中看;建史编年书前列,古建排行第一班”。

    2013年6月2日,应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之邀,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及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原部长信立祥、佛罗里达国家大学教授衣丽都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吕宗力等25位国际国内秦汉考古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前往渠县考察汉阙。部分专家故地重游,对渠县汉阙自然而生一种亲之敬之的亲昵之感;而更多专家,却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已有2300多年建县史的古老土地,他们对渠县汉阙不禁涌出一股迫不及待、一睹芳容的冲动。

    科学保护和利用,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而今,加强汉阙的保护和利用,让老祖先的文化遗产造福后代,在宕渠大地已成共识。

    为保护好汉阙,渠县于2014年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完成《渠县汉阙保护规划》,目前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的评审。2009年,该县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摄制组合作拍摄了《走遍中国·达州》之“汉阙的故事”,向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展示渠县汉阙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3年,该县政府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秦汉历史考古大家渠县行活动”。同时,成立了“渠县汉阙文化研究会”,结集出版了《汉阙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为更加科学地展示渠县汉阙,在加快专业研究的同时,渠县特别注重专业规划,依托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规划了汉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即主要依托6处7尊汉阙、览阙路、汉阙博物馆为重点,打造汉代文化遗产黄金旅游线路。规划出台前,该县多次征询专家和本土文化知名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013年,渠县启动“览阙路”建设,总投资4900万元,沿着古驿道,建成了连接6处7尊汉阙的“览阙路”和进出口标志性大门。游客从县城出发,经岩峰、水口、青神、土溪等乡镇可直览汉阙。投资3500万元,在土溪镇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渠县汉阙公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好去触摸历史、传承文化、感受汉代文明的平台。

    2014年,投资5700万元建成国内唯一以汉阙文化为主题的多媒体博物馆——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该馆运用弧幕投影、全息影像、裸眼3D、激光投射等多种成像技术,以相关文献记载、汉代考古资料和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用三维短片虚拟汉墓的内外场景,使观众直观了解汉代的丧葬习俗与厚葬之风。同时,将阙上雕刻的孝子故事和神仙故事加以展开,深度发掘与汉阙有关的人和事,多角度、多层面展示汉代的时代气象、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真正成为中国汉阙的“全息馆”。

    2015年4月13日至16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三级政协联动调研渠县汉阙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三级政协携手联动调研,将进一步扩大渠县汉阙的对外影响力,带动渠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采访中,渠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表示:渠县将积极采纳省、市政协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加大渠县汉阙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同时,积极参与“巴蜀文化品牌”建设,深度挖掘賨人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新农村民俗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