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渠县打造生态滨江之城
渠县网APP
分享
一条纵贯南北的渠江,孕育出3000多年的古賨文明,助武伐纣、射虎除害、助刘兴汉、成汉立国……古賨人在这方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演绎出远古的绝响。如今,崇文尚义、睿智坚韧、奋勇争先的达州渠县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铮鸣号角中,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产城一体,产村相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质升级,让渠县这座滨江之城,生机勃发。
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县的试点县,渠县如何发挥优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走在前列,近日,渠县县委书记王善平接受了华西城市读本记者的专访。
优势 坐享五大机场便捷千吨货轮通江达海
华西城市读本:渠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打造县域经济,渠县是怎样定位的?
王善平:渠县幅员2018平方公里,总人口150万,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是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县域特色和优势,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渠县”的发展主题和建成“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渠江流域生态滨江城镇群、川东经济文化强县”的目标定位,奋力推动渠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华西城市读本:高速公路和动车变成现实,给渠县带来了什么?
王善平:近年来,渠县加快“畅通工程”建设,提出了打造“两航、三高、四铁”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渠县在“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带”中储备了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在渠县,襄渝铁路纵贯南北有63公里,达成铁路横跨东西36公里,达巴铁路即将建成,南渠梁铁路规划建设紧锣密鼓,境内客货运站将达到6个;南渠梁高速开通,到重庆不到150公里,到成都不到300公里,达营高速、平昌至广安高速加快建设,与318国道、204省道、渠城环城公路和县乡公路形成“一环、三横、四纵”的陆路交通。坐享成都双流、重庆江北、万州、达州、南充5个机场的便捷优势,最近半小时即可到达,相当于建在了渠县的家门口。州河、巴河相汇渠江,境内通航里程283公里,随着渠江航道的升级改造,千吨级货轮可直达重庆,通江达海。
华西城市读本:地处渠江边的县城曾多次遭遇水患,城市建设如何突围?
王善平:结合我县城镇化滞后、水平低的发展现状和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客观实际。我们首先优化城镇规划布局。科学规划“一主一副四支撑二十八基点”生态滨江城镇群,其中县城按“三山两水一湿地”自然生态分界规划三大组团、面积50平方公里、承载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同时,坚持基础先行,注重把防灾救灾与城市主骨架建设有机结合,按新的防洪标准建成城区三条救灾生命通道及生命通道连接线和渠江二桥,加快建设渠江三桥和生态滨江走廊,基本构建起中等城市主骨架;实施“北进东扩、南延西控”发展战略,坚持棚户区及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
路径 突出特色风貌文脉打造生态滨江之城
华西城市读本:渠县提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具体情况如何?
王善平:坚持“两化互动”,推动产城一体互动协调发展,是夯实县域经济基础的主要路径。围绕“安全、宜居、宜业”目标,规划中,我们突出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充分依托悠久的賨人文化、汉阙文化和渠县独特的“三山两水一湿地”等自然山水地理资源规划三大组团,打造面积50平方公里、承载50万人口的生态滨江中等城市。
建设中,注重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北城区彰显三国文化、东城区突出賨人文化、南城区展现汉文化,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渠县这座城市,能够“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就有不少市民,天蒙蒙亮就去马鞍山生态公园、文峰山公园这些生态氧吧打圈太极,然后才去上班,还是很惬意。现在我们还在推进八濛山公园、沿渡坝湿地公园建设,启动渠江、流江城区段生态滨江走廊景观打造,让市民和城市真正互动起来。
华西城市读本:“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渠县围绕“人的城镇化”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善平: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渠县着力打造“一主一专两辅”工业园区,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坐1块钱的公交车,甚至散散步都能走到工厂。在5月的第十七届“渝洽会”,我和招商局的同志到了重庆,签约了7个重点招商项目,共吸引投资45.6亿元。我一直认为,我们要摒弃“盆地”意识,打造“高地”优势,围绕“对接成渝、承接沿海、面向全国、走向境外”的思路,集中力量招大引强,建设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
华西城市读本:小城镇如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
王善平:小城镇发展主要是立足各城镇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因地制宜规划一批工业、商贸、旅游特色小城镇。做强做实产业支撑,避免出现“空心城镇”。
华西城市读本:现代的都市人都喜欢郊游,产业新村是否能成为郊游的首选?
王善平:坚持产业和新村相融发展,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相融互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规划建设3个1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4条巴渠民居整治改造示范线、5大新村建设示范片、60个新村聚居示范点、7大产业示范带。通过示范工程,带动全县广大农村改善落后的生活条件和传统的生产方式。2013年,乡村旅游收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37元。
创新 农村土地“三权分立”干部“住”出好形象
华西城市读本: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农村如何突围?
王善平:首先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我们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立”制度改革,培育农村多种经营主体,鼓励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推行“引进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农户”、“鼓励家庭农场建基地带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和“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国家投入基础设施作为农民股金进行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华西城市读本:渠县创新干部“住读”制度,推行情况如何?
王善平:我上任的时候就走遍了60个乡镇,发现很多干部在乡镇上班却住在城里,每天大量时间浪费在上班路上,甚至不能按时到岗,我们就推行了“住读”制度。县委明确要求乡镇所有在编在职干部,每周星期一到星期四必须住在乡镇,积极开展“访民情”、“大接访”等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使“走读”干部成为“住读”干部,而且“住”出了好形象,“干”出好成绩,受到群众的好评。
同时,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县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所有村(社区)均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实现城乡居民办事不出村(社区),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建立治理乡镇干部“走读”和经济发展软环境长效机制,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吴涛 宦小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