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 催生宕渠新跨越
渠县网APP
分享
初春的宕渠大地,杨柳依依,山花烂漫。浓浓的春光中,一个个灾后建起的新村充满生机,一片片布局有序的产业园涌动着发展热力……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原样复制。一年多来,渠县科学重建家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谋划交通跨越,一片更胜往昔的新家园拔地而起,青山绿水的宕渠大地发生巨变,实现跨越。
新家园 环境升级生活提质
3月2日,沐浴着春日的暖阳,记者走进渠县李渡乡狮牌新村,眼前是融合川东民居与徽派风格的联排“别墅”,崭新的进村柏油路如一条纽带,温柔地将新村环抱,村内所有管网入地,每栋“别墅”前放置垃圾收集箱,休闲广场刚完成一场“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医务室、超市、活动室一应俱全。
看着眼前的美丽新家园,狮牌村党支部书记曾祥琼兴奋地说:“洪灾前,村民大都住的是瓦盖房;现在,重建户都搬进了新居,不仅配套了自来水、天然气,有的村民家还装上了宽带,大家都说村庄的变化至少跨越了10年。”
创建“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新村建设首当其冲。渠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按照“一避、二让、三高”原则和“三打破、三提高”要求,注重规划引领,将住房和水电气路、公共设施等同步规划,实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全县规划建设了18个综合体和32个聚居点组成的5大灾后新村示范片。目前已建成50个灾后新村聚居点,新建农房4142套、维修加固2230套,风貌塑造1.8万户。
“看得见”的变化令人欣喜,“看不见”的变化更振奋人心。走进中滩乡丁家坝新村,一块木制“文明居民十不准”的标语牌引人注目,与标语牌相呼应的是,新村整洁有序——新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还带来生活理念的“提速换档”。
新产业 打开致富新路径
走进文崇镇谭新村,村民的房前屋后是新建成的成片奥桃园,规模化的生猪、鸡、鸭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分布在果园中,形成了一个“猪—沼—果”循环农业示范片。“现在,每天在奥桃园务工有80元的收入,今后准备在养殖基地认养200头生猪,年收入有5万多元。”村民谭建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一年来,渠县累计引进工业企业、旅游、文化设施、商贸服务业等产业恢复重建项目53个,灾区群众找到了致富新路径。
28岁的天星镇新园社区工人陈明锋,洪灾前一直在外地打工。洪灾后,他在工业园区的德铭电子公司找到了技术对口的工作。现在,渠县工业园区已有18家企业入驻,越来越多的“陈明锋”们回家赚钱了。
结合,渠县规划打造了以賨人、汉阙、三国、红色、新农村文化等为主题的5大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文化旅游业也成为渠县产业重建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不少灾区群众迅速转变观念,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
在狮牌村,一个工厂式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一个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产业化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今后,在这个基地工作的都是当地村民,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就可以增收5000元以上。这只是渠县引进的华西特驱30万头生猪养殖和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的一个基地。总投资达6.5亿元的华西特驱项目将有效带动农户2000户,户均增收有望达到5000元。
新交通 带动渠县新发展
灾后重建一年多来,渠县把加快恢复交通基础设施和打造“川东北交通次枢纽”相结合,实现了渠县交通史上投资增速最快、引资规模最大、开工项目最多的局面。
国省干道交通大动脉在重建中实现跨越。灾前,渠县只有G318线、营渠路和望石路3条主要干线。灾后,渠县不仅规划建设了北城、东城、南城3条城区救灾生命通道,还规划了渠江东岸、西岸两条沿江生命通道。目前,东城生命通道已竣工通车,南城生命通道和生命通道连接线春节前已主体竣工通车。2012年,渠县完成5条国、省、县主干道改造和南大梁高速基础工程,初步形成了川东北交通次枢纽。
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同样实现腾飞。从土溪到岩峰的览阙公路,是渠县灾后新开辟的一条干道,去年12月开通以来,不仅改善了3个乡镇的出行条件,还大大拉动了沿线旅游业发展。去年,渠县建成新村联网路和入户路296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42公里。
从“边缘化的交通区位”变成了“川东北次枢纽”!2012年,渠县完成交通投资超1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吴涛 摄影报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