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今日时政>详细内容

为了山水更美丽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7-25 00:01:14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党的温暖来我家,贫困潦倒见了怕;部门帮扶情真切,从此信心大增加;一门心思办实事,群众见了心里夸……” 7月22日,在渠县报恩乡卓垭村二社,村民张宏文深情向记者反复地念着他编的《真情帮扶暖我心》。这首顺口溜是他为赞美该县财政局帮扶工作队熬了一个通宵写出来的。

是什么让张宏文如此感动?报恩乡党委书记张开帆道出了其中缘由:“报恩乡以前是出了名了穷乡、烂乡,自从2004年迎来了渠县财政局定点帮扶工作队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报恩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乡’了。”

◇产业扶持,贫困农民走上致富路

    张宏文是个打石匠,自成年后就靠这门手艺换点酒喝,前些年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可令张宏文意想不到的是现在请人打石的越来越少,推放在屋角落的那身行头——钢钎铁锤,早已是锈迹斑斑了。

    “你就不会想干点别的,思路就是出路呀!”财政局长张晓英的话让这个大男人心口隐隐作痛。2005年6月,参观了该县PIC种猪养殖基地的张宏文再也坐不住了,主动提出了生猪养殖的想法,但巨额的投资又让他望而却步。

    关键时刻,财政局干部出现了。他们帮助其协调贷款10万元,规划圈舍,联系猪种,张晓英局长还主动掏钱让其学习生猪防疫……现在,标准化的圈舍已经建成,张宏文一举购回PIC母猪50头,商品猪200头,成了小有名气的“养猪大王” 了,还被村民推选为卓垭村二社的社长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渠县财政局共为报恩乡群众协调各类资金近100万元,培训农民32次,发放致富书籍4700余册,使186户贫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项目拉动,留守妇孺家门口挣钱

    来到位于报恩乡清河、八一村的药材蔬菜基地,你会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深深震撼:成片的药材油绿发亮,长势喜人;一厢厢蔬菜应有尽有,一望无垠。“没有财政局领导的帮助,说不定现在还没有这药材蔬菜基地呢!”乡长罗维润说。

    报恩乡位于渠县北大门,与达县石梯镇接壤,滔滔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大片的河滩地。近年来,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这片河滩地也因劳动力缺乏而严重抛荒。“引进业主进行开发,不仅农民可收回土地流转费用,还可解决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经过调研,张晓英向报恩乡党委一班人建议道。

    说干就干,张晓英局长多次带领报恩乡一班人来到达县、通川区一带寻觅业主,最后用诚心打动了达州市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和达州市裕农有限责任公司,很快流转土地3200亩,建立了莪术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他们请我们除草、浇水、采摘等,每天工资20-30元,一年下来,收入至少在5000元以上,没想到我们这些妇孺在家门口也可以挣钱了。”王启桂大娘喜形之色溢于言表。

    “村民们很淳朴,党委政府也很关心我们,我将尽将其发展到1万亩,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胡雪辉说。

◇夯实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

    “晴天两脚土,雨天两腿泥”,渠县报恩乡路难走是出了名的。多年来,绝大部分村民的房屋仍是砖木结构,不是没有钱,而是材料根本拉不进来。为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帮扶工作队四处奔波,通过恳谈会、院坝会等形式向群众讲道理,还想方设法协调争取资金。截止目前,该乡共建成标美路14.8公里,硬化村社公路510.3公里,解决了群众的老大难问题。

       光有路还不行,在财政局和报恩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该乡积极争取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投资180余万元,建沼气池30口、座脊1980米、修花坛420个、硬化院坝42000余平方米、改厨改厕120余户,组建休闲大院6400平方米。如今的报恩乡绿树成荫、花草竞艳、整洁文明,正是旧貌换新颜。

       “基础改善了,达县石梯那边很多人都爱到我们这里来耍。”临走时,张开帆书记指着巴河岸边一片绿绿的大草坪说,“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带着帐篷来此乘凉。说不定我们这里还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呢!”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