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晒干”的钱包鼓起来
渠县网APP
分享
呼唤预警机制去年8月中旬的烈日,曾经让南充市西充县永清乡分水岭村村民王安琼发愁:“红苕藤都干死完了,花生也长不出花生米,水稻三股只能收一股,后面几个月日子咋过?”
王安琼并不是杞人忧天。数据表明,由于去年全省粮食减产16.1亿公斤,农民人均减收21元。尽管去年粮价略微上涨,但难以弥补减产造成的收入缺口。同时,一些受旱严重地区的经济作物也遭受明显影响。
“只要抓住一个‘早’字,早育、早栽、早成熟,就可避开旱灾。”痛定思痛,省人大代表、宣汉县隘口乡龙华村支书刘胜文认为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对旱情的预测,正确引导农民早安排、早准备。
挖开龟裂的田地,将分到的秋菜种埋到土里的时候,大英县通仙乡华延村村民胡应珍想的是“做一点是一点,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因受旱改种,晚秋蔬菜大面积扩张,成为去年种植面积增加最多的经济作物,加上各地政府积极打通蔬菜销售渠道,在产、销、加工等多方面谋求出路,秋菜成了弥补干旱损失的主力之一。
可在个别地方也出现了“菜贱伤农”的现象。看着几分钱一斤的韩国萝卜烂在地里没人要,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好人家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杨心疼不已。他感叹,要避免“菜贱伤农”,前提是抓好产品的差异化,搞好种植前的规划。试想,如果100万亩种的全是大白菜,再大的市场也难消化。
“一家一户难以对抗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显得很重要!”王杨说,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季节差、品种差、价格差,在全国乃至全球争取订单。
产业化推动增收像蔬菜一样,水果、烟草等经济作物也不同程度充实了农民被“晒干”的
省政协委员马正成分析认为,产业加快向优势区域集中,是我省经济作物生产的总趋势,也是大旱之后保证农民少减产、不减收的重要因素。
由于产业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面积稳中有增,产量持续增长,产值明显增加,使农民人均收入得以增长。抵消减产损失的部分,仍然有所盈余。据省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联手对不同类型受灾地区进行的多点调查和分析测算,去年仅经济作物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6.36元。
去年,南充市依托天太、
省政协委员、四川五友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明平认为,应发挥四川养殖优势,搞好农
科学的增收规划更应着眼长远。省人大代表、渠县县委书记向此德认为,要努力拓宽门路,以发展畜牧业、扩大劳务输出帮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当务之急是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并畅通务工信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