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今日时政>详细内容

营造“家、校”互联模式

作者: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06-12-31 16:00:23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记者杨晓文/图
  下午放学,达州市渠县渠江一小学生张秋园挂着一个小小胸卡踏出校门。经过校门时,只听“嘀”的一声响,智能读卡系统已经记录了她的离校时间。与此同时,一条关于“学生张秋园已于18时离校”的短信息自动传递到了她母亲的手机上。
  这条让家长放心、学校安心的短信,是2006年很多城市中小学生父母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父母如何与学校进行及时沟通?这些曾经都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中迎刃而解。
  打破“建设”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把思维限定在建立计算机教室、开设计算机远程教育课程等领域。但计算机课毕竟只是一门课程,远程教育仍只是正常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该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服务教育信息化?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学校和学生家长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沟通方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多元化社会环境和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结合现实需求的强大推动力,四川打破思维定势,从“运用”角度开展了种种可贵探索。今年2月初,四川移动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与省教育厅达成促进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得到教育部门支持的基础上,达州移动先行进行了“校讯通”业务试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决定先期在8所中小学开通“校讯通”业务,并有计划地逐步为这些中小学提供刷卡器、无线话机等设备,同时为在校学生免费配备了电子考勤卡。
  “校讯通”不仅对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信息交流进行管理:提供学生日常出勤状况的统计信息,并发送到家长手机;而且家长也可通过手机了解学生各科的考试成绩;向学生家长发布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各项收费、学校通知、课外安排等;随时随地实现教师与家长交互式沟通。虽然只是短信手段的一个小小创新,但它的诞生,提升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创新了科学管理手段,使学校多了一个细化管理可行性工具,同时提高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较大程度地拉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
  一位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现代人最讲究“沟通”二字,而“校讯通”就是沟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信息桥梁。截至目前,“校讯通”全省用户数已达到20多万户。
  从“灵魂工程师”培训起
  根据教育部与中国移动联合举办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捐助项目”,该公司将出资3000万元分3年实施“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和“爱心图书馆(室)”两个项目。10月17日,四川培训班开班,首批10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学员”在成都展开了为期10天的学习活动。
  攀枝花盐边县红宝中心校校长谢国辉,作为100名来自全省各地农村的中小学校长之一,来到成都接受为期10天的“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这是年仅27岁、教龄仅4年的谢国辉第一次接受校长职务的专业培训。
  10天培训期里,100位中小学校长们的身份变回“学生”,20余位来自四川教育学院的国内、省内知名专家,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为校长们教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新知。培训课程内容全部由教育部制定,除了素质教育、教育管理等传统科目外,课程设计中突出了教育工作改革、教育信息化发展两大特色。
  四川农村义务教育的挑战和对策、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与学校管理创新、校长与新课程实施、农村学校管理方法与创新等课程……最让“校长学员”们感到新鲜的是,课程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信息化之旅”,从信息化发展、应用、体验三个层面全方位感受到了农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
  教育部人事司副处长孟庆瑜专程前来出席四川培训班结业典礼,他评价:一个好校长等于一个好学校,此次培训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在感受到教育信息化高科技成分、参观了城市学校崭新的教育模式后,谢国辉非常感慨:此行的收获,不仅是一张红彤彤的“结业证书”,更大程度上是接受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和更新。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