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渠县网APP
分享
杨训是个不幸的孩子!12年前,年仅5岁活泼可爱他从10米多高的屋顶摔落在潮湿的地面上,虽经渠县.成都等地医院的及时抢救,持续20多天不醒人事的他还是落下了脑外伤后遗症,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杨训是个幸运的孩子!12年来,父母对他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为了治愈他的顽疾,父母绞尽脑汁,还通过当地媒体《通川日报》〈今《达州日报》〉向社会寻医问药,如今他体格健壮.面色红润.
1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对于杨训的父母是个天文数字,但他们节衣缩食.自强不息,先后拒绝一些好心人和单位的捐款近5万元.他们用自己连绵不尽的爱心和艰辛付出-----
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a 落入恶魔之手
1995年3月27日,对杨波.邓鹃夫妇俩来説,绝对是个灰色的日子---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厄运会降临在他们年仅5岁的独子杨训身上.
邓鹃当时还是渠县猪鬃厂的一名质检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她那天加了班,回家时已是下午两点。孩子杨训却不在家,按说孩子不应该这么早去上学,疑惑不定的她向邻居打听.邻居都称没见到孩子回家吃饭,邓鹃的心揪紧了,顾不得肚饿,胡乱咽了几口饭就赶去了学校,但学校也不见孩子的踪影,老师和同学们都说下午没见到杨训,一种不详的预感袭上了邓鹃心头.她去找来丈夫,然后和几个同事分头在杨训可能去游玩的地方焦急地找寻。
杨训那年正在渠县渠江镇第二小学上幼儿圆,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春雨霏霏,他能去哪里呢,杨波夫妇找遍了学校附近的每个角落.最后,他们终于在猪鬃厂锅炉旁找到浑身是血不省人事的孩子杨训。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波夫妇至今仍心有余悸,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那天他们找了大半天,身子都走乏了.当他们拖着疲备不堪的身子寻到工厂锅炉旁发现杨训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杨训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柔弱的身躯孤零零地躺在潮湿而冰冷的地面上,如死去一般。邓鹃“哇”的一声哭着扑了上去,一把抱住了自己的孩子……
b 17天的生死对峙
究竞是孩子自己不慎摔落,还是别的孩子在游玩嬉戏时相互推搡所致?杨波夫妇没有深究这些,从见到孩子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心中就只有一个愿望:治好杨训的伤,让他早日康复,尽快上学念书---杨训从小就聪明,如果不是这场劫难,他一定会考上大学的---杨波这样对记者讲.
杨波夫妇抱着孩子飞也似的来到了渠县人民医院,让杨训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看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杨波夫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人的手心里全是紧张的汗水,他们的心里在默默地祈祷着.祝福着……
第一天,小杨训没有苏醒,邓鹃心急如焚地守在病床边.
第二天,小杨训还是没有苏醒,邓鹃的眼睛红肿了.
第三天,小杨训依然苏醒,杨波夫妇憔悴了.
第四天……
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杨波夫妇在数着时间过活,他们的爱心在与死神搏斗.十七天,一月的一半多一点,杨波夫妇却觉得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在这十七天里,小杨训完全处于昏迷壮态.不吃不喝.就靠高压氧维持着微弱的气息.
十七天里,杨波夫妇轮流陪护在杨训的病床边,他们关切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他们颤抖的心灵始终在感受孩子的每一下呼吸……杨波推掉了所有的生意业务,邓鹃也请了假。
c 爱要抢在死神的前面
在渠县人民医院经过十七天的抢救治疗,小杨训依然没有睁开紧闭的双眸,一切都要抢在死神的前面.杨波夫妇决定转院.在第十八天,他们把孩子转到重庆一家著名的品牌医院.
在重庆,他们克服了人生地不熟的诸多不利条件,为了治愈杨训的病,他们还去市场为主治医生买了贵重的礼品.
陈教授是该院的一名资深专家,望着他们诚肯而恭敬的脸很是感动,坦率地告诉他们,孩子已20多天没吃东西.伤势也很严重,生的希望实在渺茫了.即使能力挽狂澜,恐怕也是一个残废人了.杨波夫妇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们请求教授,无论花多大的代价,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不会放弃,即使杨训以后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他们的决心依然。教授不断地颔首,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
“醒了,孩子醒了!他的嘴在动!”在重庆的第三天清晨,邓鹃发现了孩子的变化,激动不已的她迫急待地叫醒身旁的丈夫,杨训从死神的羁绊中挣脱出来了!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感到医院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和希望,所有的困乏顿时烟消云散.
经过重庆医院的4个月精心治疗和他们的爱心呵护,小杨训终于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回到了温暖的人间,只是流下了一个遗憾---脑外伤后遗症.
d 徜徉于爱的绿洲
杨训从重庆回来已是1995年仲秋,虽短短数月,但他已不是从前那个活蹦乱跳的人了,左侧肢体已瘫痪,要是遇上感冒了,脑外伤后遗症还会发作---浑身抽筋.颤抖不已.大汗淋漓……
为了预防孩子感冒,杨波夫妇时常给他熬鸡汤喝.在家里备着各种感冒药品,还特意请了亲戚在家帮忙照顾
由于刚刚痊愈,杨训的身体比较虚弱.只能在家靜养,怕他寂寞,杨训买回了布娃娃.抱抱熊等玩具,还买来了教科书,有空时便讲给他听。
杨训常会感到烦躁.莫名其妙地发火,将玩具.碗碟乱扔,杨波夫妇从不责备,还温和地与他交流.询问他弄痛手没有.
杨训在家坐闷了.需要外出透透风.杨波忙里偷闲,花了3个晚上亲手制造了一副精致的枴杖.杨训十分乖巧,一句“谢谢爸爸”让杨波这个七尺男儿眼眶潮湿了好一阵子.
为了彻底地治愈杨训的脑外伤后遗症,杨波夫妇费尽了心思,四处打听,还通过当地媒体《通川日报》〈今《达州日报》〉向社会寻医问药.
1996年11月初,杨波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称西安有家医院对医治脑外伤后遗症有特殊方法.第二天,杨波夫妇便辗转去了西安。当时,西安已是寒风萧萧.飞雪飘零,但他们的心里暖洋洋的.在医院做CT检查.针灸.穴位按摩,一治又是三月。
d 今生牵手一起走
12年来,杨波夫妇以自己搏大无私的爱心,让杨训在爱的绿洲中虽因身体伤残而带来诸多不便,但生活充满了阳光,在采访中.我们从杨训红润的脸庞和幸福灿烂的笑靥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切。
因为孩子的不幸.这些年他们已花去10多万元医疗费用,后邓鹃又下岗,本来幷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曾经,有渠江镇第二小学.共青团渠县委员会等单位和个人表示向他们捐款,但他们都婉言谢绝了.节衣缩食.自强不息的杨波夫妇令熟悉他们的人交口称道,落下了感动的泪水.有位亲戚“好心”地劝他们:杨训是一辈子的拖累.不能回报他们的爱,扔掉吧!“不能,绝不能,骨肉亲情啊.虎毒不食子呀.只要有我们一天,就会给杨训幸福一天!”杨波夫妇这样回答.
2000年7月的一天深夜,杨训突然咳嗽不已,熟睡中的邓娟一下子从床上翻起来给丈夫打电话,在外正应酬的杨波连忙回到了家中,把杨训送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阑尾炎和气管炎,需要做手术治疗。当时,邓娟因患病处于调养期,杨波也正在谈一笔大业务,怎么办?杨波毅然推掉了那笔生意,在手术书上签了字,陪护在杨训的病床边。
手术后的一天,医院突然停电,一口痰卡在做了气管切割手术的杨训的喉咙里,进出不得,杨训瘪红了脸颊,呼吸急促,如不及时清理,杨训将危在旦夕。旁边年轻的护士也紧张得流汗,不知如何是好。温柔娴淑的邓娟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嘴卯足劲硬是从孩子的口中一点一点地把痰全部吸了出来,杨训再一次逃脱了死神的青睐。同病房的人望着这一切,无不向这位伟大的母亲投去敬佩的目光。
12年来,杨波夫妇照顾自己命运多舛的孩子中,像这样的细节很多很多,但他们从不向外人乐道。“这都是很平常的事,为人父母者都会这样做”。他们这样诠释自己的所作所为。
郭昭序 本报记者 谢建荣
杨训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虽然他现在并未完全摆脱脑外伤后遗症的阴影,但他过得开心、健康、幸福。或许,他此生再也没有彻底治愈的可能,但他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有令人感动和钦佩的双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