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渠县网APP
分享
渠县以开展“一带三”活动为载体,以 “五个一万”示范工程为抓手,做好“粮、油、花、果、菜”五篇文章,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依靠培育特色产业作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工作跃上了新台阶。
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科技入户、增粮增收“三百”工程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全面辐射带动,重推主导品种牵引普及优质良种,围绕农户开展主体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尽管受到“9.3”洪灾、“7.8”洪灾和今年特大旱灾的影响,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57万吨左右。
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在粮食产量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粮经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达68:32,比2001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近几年,通过建立“万亩优质黄花示范基地”、“万亩优质柑桔示范基地”、“万亩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万亩蔬菜示范基地”示范带动,逐渐建成黄花、水稻、柑桔、蔬菜四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扶持培育了7家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农业42万亩,带动基地16万农户人平增收达23元以上。同时,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今年优质率达到81%,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黄花产业发展迅速,由2001年个别乡镇小范围种植1493亩发展到全县19个乡镇集中连片种植4万亩,面积扩大33倍,产量产值增长近40倍,年产量达6000吨,实现纯增收6800万元。
农民科技素质迅速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依托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300余万元,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管理、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30万人次,为全县培养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生产经营能手,帮助3万农民实现向非农产业成功转移,受训农民年增收在2000元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开工建设通村公路544.4公里,硬化村道31公里;动工各类水利工程7556处,修复水毁工程2418处,整治病险水库50座,解决4.35万人饮水困难;退耕还林3.4万亩,成片造林13.8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0万多亩,新建沼气池7461口,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吴涛 刘德成 蒲渠林)
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科技入户、增粮增收“三百”工程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全面辐射带动,重推主导品种牵引普及优质良种,围绕农户开展主体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尽管受到“9.3”洪灾、“7.8”洪灾和今年特大旱灾的影响,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57万吨左右。
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在粮食产量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粮经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达68:32,比2001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近几年,通过建立“万亩优质黄花示范基地”、“万亩优质柑桔示范基地”、“万亩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万亩蔬菜示范基地”示范带动,逐渐建成黄花、水稻、柑桔、蔬菜四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扶持培育了7家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农业42万亩,带动基地16万农户人平增收达23元以上。同时,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今年优质率达到81%,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黄花产业发展迅速,由2001年个别乡镇小范围种植1493亩发展到全县19个乡镇集中连片种植4万亩,面积扩大33倍,产量产值增长近40倍,年产量达6000吨,实现纯增收6800万元。
农民科技素质迅速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依托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一系列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300余万元,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管理、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30万人次,为全县培养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生产经营能手,帮助3万农民实现向非农产业成功转移,受训农民年增收在2000元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开工建设通村公路544.4公里,硬化村道31公里;动工各类水利工程7556处,修复水毁工程2418处,整治病险水库50座,解决4.35万人饮水困难;退耕还林3.4万亩,成片造林13.8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0万多亩,新建沼气池7461口,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吴涛 刘德成 蒲渠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