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今日时政>详细内容

“中江表妹”渠县小山村走出的笑星

作者: 来源:达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6-11-09 01:12:30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编者语:回忆同学或朋友原本是一件幸福而愉快的事。然而,追忆一个已经遇难、且十分优秀的同学,则是一段极其沉重的心路历程……

   这几天,只要一点击“中江表妹”李永玲,这位“十大巴蜀笑星”生活的简朴、艺德的高尚、对朋友的真诚引起了人们的空前关注。这在四川近年来的艺术界实属罕见。然而,身在媒体的我,在她遇难前竟不知道她就是渠县鲜渡中学老黄桷树下那个74级1班,仅高我一级,又同在一校,其弟弟与我同班,其母亲系我老师的那个"永玲姐"呀……


  淳朴的家风养育了李永玲


   李永玲家住渠县氵鲜     渡乡米坡村,离她和我们就读的氵鲜     渡中学仅一里之地。她的弟弟李白华与我同班。李白华的乒乓球、蓝球打得特棒,李永玲则极富能歌善舞的天赋;加之两姐弟是全校数一数二的——“一个最美一个最帅”,每次大小文艺活动、体育运动,两姐弟就成了全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两姐弟就像他们的母亲、教我们卫生课的闫教师一样,待人真诚善良吃得亏,从没发现与人红过脸,全校师生也就都愿意与这一家人相处,都知道永玲的父亲早已去世,还有一个也长得十分漂亮的妹妹在读小学,一家子全靠闫老师一人教育抚养(我后来才知道还有一个哥哥)。因此,人们对闫老师也刮目相看,极其敬重。尤叫我难忘的是快毕业时,我父亲凭着石匠技术挣了点“外水”活,进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学习班”。李永玲的母亲听说我无钱上高中,学校的雍瑜、钟尚琼老师因此买了我父亲打的两口石水缸,她也爽快地掏出八元钱,“买”了一口。送水缸去那天,李永玲疑惑地问她妈“家里连饭都吃不起,你咋花这么多钱?”闫老师只说了句“永玲,妈妈抚养一个孩子不容易,培养一个学生也不容易呀!”李永玲听了眨眨明亮的大眼,懂事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李永玲就像亲姐姐一样待我……


母校文化培育了李永玲

   在氵鲜 渡中心校有两棵满脸皱纹、浑身苍桑,风吹不倒、日晒不枯,越淋越显苍翠,越旱越见精神的黄桷树。这里便是李永玲儿时的摇篮、母校。
  李永玲当年就读的74级1班就在那黄桷树下左侧,我与她弟弟李白华就在75级3班。这所学校,当年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尤值得一写的是与李永玲成长有着直接关系的"陈永政、钟尚琼、王建纬、杨绍容"等特色教师,他们十分优秀、能唱能写、才德兼优,是当年渠县教坛最活跃的几个人物。当时陈永政老师是李永玲的班主任,钟尚琼老师负责教我们中学各班音乐。陈老师不仅语文全县拔尖,诗词说唱也是他的强项,学校每次的五一、国庆、七一、元旦、春节不仅都有他的诗篇、剧作,而且排练节目时和演出的台前幕后也常有他的身影。再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在音乐教师队伍中都享有盛誉的音乐老师钟尚琼和博览群书、文笔优美、吹拉弹唱谱曲般般会(我们班主任)的王建纬互相砌磋、共同指导,全县的每次汇演,一二名大奖几乎次次是氵鲜     渡中心校全揽,而每次表演获一等奖的就是李永玲,得二等奖的就是我们班的文娱委员雷丽(现达州市歌舞团歌唱演员)。记得有次在排练国庆节目时,李永玲见陈永政、王建纬、钟尚琼老师在一旁为自编的清音《张大妈夸沼气》谱曲时观点不一,李永玲过去随口一哼,三位老师竟齐声称好,立马采纳。后来李永玲下乡在二大队(现五亭村)当了知青。那时没有电视,乡村电影也少。区乡的文艺演出我爱看,而五亭村的是每次必看。必看的原因,还与一件事有关:一天课间,同学们在学校上梯子处那块“最精美”的黑板报前争论,谁的诗歌写得好,我在一旁窃喜:老师又把我的诗歌、文章登在头条,把老师们写的放在了后面。李永玲听见争论,她走过来细心地看了一遍黑板报:“哎!我原来总以为自己唱歌跳舞都比别人棒,后来一想,哪个老师都比我强,可为啥在台前光彩的总让我们去呢?你看我连‘培养’二字也不懂……” 
   李永玲虽不是说我,但从那以后这件事一直影响了我一生,也告诉了我要如何做人。前几年,我回老家遇上李白华,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姐姐。他只说“永玲姐在成都”。平时,我也不大关心“艺术圈”,便不知道“中江表妹”就是我高中时的好同学李永玲了……


清苦的艺术平台锤炼了李永玲

  永玲遭遇车祸后,作为身在报社又是同学的我,总觉得有一种沉重的担子和份内的责任压在我心头。为慰永玲在天之灵,我寻着永玲的艺术足迹采访了当年与她在艺校的同学、现负责省曲艺团领导工作的李晓军和演唱队长孙云金。当谈到李永玲时,省曲艺团(代)副团长李晓军说,永玲一来艺校就与众不同,不仅音色、音域占了绝对优势,而且舞台综合素质也不错。更让同学们敬重的是,她出身书香门弟却没有一点架子,特能吃苦。那时城里不讲究“干扰”,同学们早晨六点起来“拉嗓子”,她几乎天天都是第一个“开练”。晚上学员们三个四个逛街去了,她往往还一个人在琢磨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即使在三十七、八度的盛夏,她也从没喊过热叫过累。每次老师讲评、学校考试,李永玲的成绩都在前几名,尤其是她的清音,唱得同学佩服、老师夸奖。艺校毕业,李永玲顺理成章留在了省曲艺团。当时的省曲艺团有清音界权威肖顺玉、谐剧大师王永梭等艺德修炼极佳的前辈,虽然这是一个清水单位,但李永玲天生钟爱艺术,在团里如鱼得水,深得领导和老师器重,多次代表全团参加相关国家级大赛,而她也不负众望频频为全省人民挣回了荣誉。尽管如此,李永玲从不居功自傲、从不给领导出难题。遇上住房安排、工资调整时,有个别同志闹情绪,她还说服别人:我们本身是个“清汤寡水”的单位,当领导也不容易,现在是艺术市场化,你看我们团里的领导、前辈,哪个不是穷光蛋?等团里整出“颜色”,大家日子自然会好起来的……同事们听李永玲这么一说,一看她夫妻俩带着女儿都挤住在省曲艺团排练场一间10多平方米的化妆室里,下雨天做饭,雨水都会溅到锅里,人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淡薄名利的“田园”明星李永玲


   在与“哈儿师长”、“刘玄得”、“王保长”、“梅老坎”等艺术家电话采访时,他们回忆道,98年峨眉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贺岁片,参加拍摄的有刘德一、李伯清、沈伐、庞祖荣、胖妹,戏里有一个“表妹”。他们问谁合适,团里就推荐了李永玲。当时,深圳“先科”还觉得“永玲”年龄偏大。结果在成都“小天鹅”吃火锅,大家让李永玲即兴表演,全场沸腾。从此,在拍摄《居委会》、《百万彩票》、《府河人家》和《照相馆》等片中,李永玲便显示出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出众的才华。为了演好“中江表妹”,李永玲与中江农民同吃同住三个月,一起“摆龙门阵”一起干活。“中江表妹”不仅在川、渝场场爆满,而且在云、贵等地演出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位被文艺工作者誉为四川的“田产”艺术家,她先后获得国家、省、市三十多种殊荣,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然而,李永玲却淡薄名利,丝毫没有明星、大腕的“架子”。2005年圣诞节,省委和《华西都市报》组织演出,慰问在外劳工。这一段是演艺圈的黄金季节,李永玲毅然放弃了几起收入高的商演,而选择了这次义演。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节日祝福,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不仅受到在外劳工的爱戴,也受到了当地观众的追捧。对李永玲义演,一记者作了精彩诠释:
  无论在岳池还是武胜、操场还是剧场,大红花布斜襟袄搭配绿裤子,再提着一个竹篮篮的李永玲一出场,台下立刻就热闹起来。在艺术团里,观众要求“再来一个”次数最多的就是李永玲。演出结束,李永玲一上车,大巴外就围了一圈的人,这些朴素的农民想法极其简单:“别慌走嘛,我们再看一下表妹呢”。司机最后都喊了起来:“表妹,你快下去,不然我的车没法开出去了。”还没卸装的李永玲只好打开车窗,用中江话对乡亲说:“我现在饿得‘方’(慌),要‘肥’(回)‘且’(去)‘吃’换(饭)了!”一个拿扁担的农民对着李永玲吼:“‘表妹’,下回再来哦!”“表妹”的人气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心地善良的李永玲


  由于体制改革,李永玲的丈夫邓银义由食堂工变成了剧团门卫,负责单位收发信件。有段时间,李永玲成天忙着四处演出,单位的大门晚上11点就要关门,于是,当门卫的邓银义就多了一个“分内活”:为晚归的妻子守候开大门,哪怕是深夜两三点,妻子未归,丈夫决不会睡下。有一天已近凌晨三点了,李永玲在双流演出还未回家,当时又没有通讯工具,夫妻俩无法取得联系,邓银义因焦虑、担忧而熬得眼睛发红。凌晨4点左右,李永玲终于回来了,看到丈夫还在痴痴守候,李永玲的泪水涌了出来,她认真地说:“如今不少女人都爱傍大款,我这辈子就把你傍定了……”很多人都和李永玲开玩笑,让她“换叫”,但李永玲心里有数“娃儿是自己的乖,爱人是原配的好!”
  李永玲的母亲闫老师教书时,就常年有病,走路气喘吁吁。电话里闫老师告诉我,前几年,李永玲手头稍一宽裕就把她从老家接来成都,她想在家帮永玲干些家务事,可李永玲则认为“妈这些年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大四个子女不容易”,硬是让她在“红河苑”老年公寓去享清福!现在她身体也不虚胖,走路也比以前好多了……永玲的妹妹李永慧说,姐姐虽然在家是老二,但她在家里肩负的是老大的责任,不仅经济上帮助他们,还常常教育姊妹和侄男侄女“一个人为人要心底善良,吃点亏不要计较。不管我今后有多大名气,我都忘不了巴山蜀水,忘不了人民,忘不了中江、渠县,忘不了五亭村的农民……”过去李永慧以为姐姐成了名人,穿的至少是千儿八百的衣服。可给她“烧衣服”那天,内行才发现“永玲”的衣服尽是几十元一件的……

中江表妹李永玲前排左4 (34年前老照片)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