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今日时政>详细内容

民主新风催生达州新农村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06-10-31 22:29:46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在达州市的“三村建设”中,各地特别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达州市7个县(市、区)委制定了“三村建设”规划实施意见,提出用3至5年时间,本县95%的行政村建立健全和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基本制度,确定了“加强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完善村民自治功能、规范村级各种组织的工作运行、强化农村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规范、提高农村工作整体水平”的工作思路,同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计划。

  眼下,全市各地农村正强化“村民自治”,通过村民“一事一议”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小水利、道路及公共文化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村务。80%以上的村子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医疗卫生站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阵地,还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户”、“守法文明户”、“尊老爱幼户”、“计生光荣户”等创评和“八荣八耻进农户”活动。这不仅使村民更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致富本领,还带动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

  如今的达州农村,“排排木柜书满架,条条板凳坐农民。要想致富去干啥,夜校里头学文化。”“专业户,重点户,有了文化才能富。”诙谐的顺口溜,朴素的戏说词,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达州“三村建设”的新变化。

  “全国劳动模范”王春霖是渠县李渡乡新渡村有名的苗木种植户,不仅种植本领高,园艺技术也好。为让村民科技致富,他创建“川东苗圃”龙头企业,组建起苗木文化协会。用摄影技术把花木种植、园艺布置技术拍成图片,配上文字解说,举办技术展览,向乡亲们传授花木种植技术,还向省“十运会”献出高水准的花景。科技富了村民,村民学科技文化的劲头更足了。村里先后建起了“农民科技书屋”、文体活动室和学习园地等。如今,到书屋学科技、田间用科技成了村民的时尚。

  文化进村,吹起文明新风。在通川区复兴镇板桥村,村党支部不仅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开设了娱乐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和农民夜校,还建起了小型休闲活动广场,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双杠、单杠等体育设施。阅览室里有DVD、电视机等现代远程电教设备,养猪、养鸭、种菜等科技书籍也有200多册,每到早晚或农闲,村民总是三五成群地来到阅览室看书,查找科技资料。据悉,从2004年以来,板桥村在“三村建设”中把从1998年起创办的“选民夜校”改成了“农民夜校”,利用夜晚村民比较容易集中,向村民广泛宣讲税费改革、村民自治等涉农政策法规,讲解种蔬菜、优质粮、果树、经济林木和养猪、牛、羊、鸡禽、鱼等实用科技知识。由于夜校明确了“只要农民需要什么、要种什么,就教什么;农民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教;农民想听谁讲,就请谁讲”的原则,受到村民喜爱,结合各自优势在家抓生产的村民多了。仅去年这个小山村就实现农业总产值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100元。板桥村10年不断开办“农民夜校”的消息在《人民网》、《农民日报—四川新闻》报道后,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安排中央农办专家调研组专程前来板桥村调研,《农民日报》、《四川农村日报》、《达州日报》紧跟着给予了报道。达县百节镇三牌村推出“民主听证会”的举措,每月不定期召开,主要由村支书或村主任通报每月工作情况,参加听证的村民则直接提出问题,村干部当场答复并确定专人限时办决,下一次听证会还要对上次听证会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通报。由于听证会处理村务透明、公开,有效化解了干群矛盾,村民曾经主动补交拖欠的农业税款达13万余元。由此使三牌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告状村”转变成了先进村,去年9月还荣获了“全国文明村”的称号。三牌村的成功经验很快在百节镇乃至全达县全面推广。据悉,自听证会活动开展以来,仅三牌村解决疑难问题76件,其中拖延3年以上的问题12件。

  为保持农村的持续稳定,各地农村党支部在回乡青年、经济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后备干部,帮助其成长,两年来共培养了1186名后备干部,652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245名已经入党。他们普遍成为当地农村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邓良奎)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