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今日时政>详细内容

打造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10-25 21:14:03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金秋十月,渠县“一村一品”带来了金色的收获。
  “花卉村”、“柑橘村”、“黄花村”、“蔬菜村”......穿梭在渠县村落原野之间,各种各样的特色村准会让你耳目一新,应接不暇。该县县委书记向此德兴奋地告诉记者:“一个村举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渠县“一村一品”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打造了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柱,推动着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如何走活农民增收棋?渠县县委、县政府利用“一村一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现实:拳头、特色与产业
 
 
  在望江乡武坪村,跃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的黄花地,微风过处,簇簇黄花摇曳在一望无际的绿波中。趁着秋日里难得一见的艳阳,2社村民罗盛宜一家正忙碌着翻晒最后的100多斤干黄花,准备在年底卖个好价钱。
  “今年鲜花收了1000公斤,卖了9500元;干花卖了287公斤,收入3363块钱。能收入这么多,全靠政府的引导!”罗盛宜掐指算道。前些年,传统种养业使罗盛宜一家窘困异常。穷则思变,在县委、县政府“一个村举一个产业”的号召下,罗盛宜与当地村民们开始了黄花标准化无公害种植。如今,他和村民们不仅致了富,而且以武坪村命名的“武坪早”还成为中国黄花的一个品牌,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
  与武坪村黄花种植一样,渠县的500个行政村绝大部分均根据自身实际搞起了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品”,并以此为辐射,使一“品”向一乡乃至一县延伸,形成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土溪的蔬菜、报恩的药材、三板的柑桔、天星的生猪、李渡的花卉、望溪的花椒等一系列特色支柱产业的蓬勃兴起,正无可争议地预示着渠县“一村一品”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村一品”的实施,给渠县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带来了活力,一大批拳头产品、特色农业纷纷涌现。目前,该县已形成5万亩黄花、10万亩柑桔、10万亩蔬菜、5万亩超级稻种植,年出栏生猪125万头以上。同时,该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狠抓产品销路,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长远:催生“经营”理念变革
 
  1500多亩花椒都收获了两三个月了,渠县望溪乡河水村“花椒大王”张秦华却并没有急着销售出去,而是经过精心包装打上“九叶青”牌,准备通过该县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到成都、重庆、南充等地。“农产品有没有品牌就是不一样,打上品牌后,我的九叶青椒根本不愁销售,价格也比人家高了一截。”像张秦华一样,在渠县许多农民开始尝到经营品牌农业的甜头。
  “萝卜白菜,装篮就卖”,这种农产品经营方式在渠县已渐渐改变。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邓瑜华告诉记者,这几年 ,渠县农民的商品意识、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已有一些农民开始为自己的农副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注重利用品牌开拓市场,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催生一批农民经营理念变革的正好是该县“一村一品”的实施。张秦华坦言:“各村有各村的特色,我的花椒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品牌?”随着刘氏竹编、静边豆干、“武坪早”黄花、聚源果业等一系列品牌产品的声名远播,既是“一村一品”催生农民经营理念变革的最好佐证,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县“一村一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毋庸置疑,当前我县绝大部份农民经营理念仍囿于小农经济的束缚,缺乏市场意识、科技意识。”邓瑜华语重心长地说,“因此,要彻底转变农民的经营理念,我们实施“一村一品”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种子”人才示范带动
 
  “一村一品”在渠县虽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巩固和发展,关键还要看带头人。
  渠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种子”即带头人的培养。依托县职业中专学校、县农广校和各乡镇农民夜校等培训阵地,大力开展特色农业培训,同时组织文化层次较高,有创业精神的农民赴周边市、县学习取经,使一大批“种子”人才脱颖而出。全国劳模、“川东苗农”、渠县李渡乡新渡村农民王春霖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97年开始,王春霖就带着自己在外打工挣得的几十万元钱搞起了苗木种植,虽小有收入,但一直未成气候。在县上组织的一次外地参观学习后,王春霖颇受启发,经过几年奋斗,他已发展苗木5000亩,品种达50多种,成立了四川省川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600万元。去年,该县又增补王春霖为新渡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正在积极筹建500亩花卉基地,誓把新渡村打造成“川东花卉苗木第一村”,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据渠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邓瑜华介绍,近一两年里,该县将花大力着手在各村挖掘并培育2-3名“种子”人才,使之成为该村致富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带动一方百姓致富。(陈运英 楚昌鸿 本报记者 李骑龙)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