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今日时政>详细内容

灾后的阳山村,千亩再生稻带给农民希望

作者: 来源:达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6-10-10 00:46:32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在大旱之年能有90%以上的田块蓄留再生稻,且丰收在望,记者带着半信半疑心情赶往阳山村。“关键时刻多亏有干部们帮忙,现在三亩多再生稻又有五百多公斤搞头了。”渠县鹤林乡阳山村村民熊朝华乐滋滋地告诉记者。该县蓄留再生稻共有6万亩,在阳山村没有出现一例死苗、病虫害等现象,千亩再生稻一望无际的黄与周边晚秋作物的绿交相辉映。
      阳山村作为该乡选择的示范点,相比其它村有临河近、水源方便,村民普遍有蓄留再生稻习惯和经验等优势。乡党委书记李乾荣、乡长王敏谈起了在阳山村建示范点的经过,在五月下旬,第一次干旱发生后,乡上就着手谋划方案。选好示范带动点,搞出效果就有说服力。八月上旬,在召开的蓄留再生稻专题会上,阳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开成主动请缨,“村民算过账了,种好再生稻胜过一季小春收成,我们村群众基础好,把这事交给我们,搞砸了听凭党委、政府处理。”随后与兄弟村在反复“较量”中获胜“中标”。
      为了确保再生稻“力争蓄留一块,成活一块,丰收一块”,乡上抽调农技骨干,投入专门资金,帮助、指导村民抢抓有利时机及时蓄留再生稻。如今,1000亩示范田里,金黄的稻穗迎风摇曳,随处可见喜上眉梢的农民站在稻田里打点收获,部分村民稻谷已收获进屋,预计产量将达到12.5万公斤。
      “再生稻管理方便,成本低”,五组村民刘茂春算了一笔账,蓄一亩再生稻,需洒三元复合肥5公斤,抽穗前施杀虫成本大约20元,比种小春少成本100多元,亩产量100-150公斤,产值200元左右。再生稻很快在农户之间达成共识。
      在扎实有效推进再生稻丰收示范点工作中,农技员、抗旱队帮助村民抢收抢灌,千亩田有了水。熊朝华家里头季稻歉收,但再生稻今年有了几百公斤。他讲起再生稻来有板有眼的,“我那3亩多田在那边山梁梁上,是南垭秋最孬的田了,田里开的裂缝有一尺多宽,是乡、村干部关键时候帮了大忙。”坝下的稻田都陆续灌上了水,“我那几亩田,抽水费了不少周折”,原来为了确保再生稻增收目标,抗旱队适当扩大了灌溉范围,熊朝华家及邻近地势较高的百余亩田也抽上了水。
      再生稻进屋,今年水稻及“主粮”归仓“盖棺”称量,总产是减。农民生活如何?记者随后进行了深入采访。全村527户,五个组,走访了三个组,42户,97%以上生活无忧。一组,张正碧家有6口人,儿媳外出打工(全村常年外出打工498人,占总人口的32%),8亩田收了2000公斤稻谷,如今再生稻有1000公斤,比往年存粮少,但圈里有猪,笼里有鸡鸭,栏里有牛,生活应无愁。五组江文友全家五口,打工2人,4亩田只收1000余公斤,加上往年存粮基本够吃,老江这样安排:杂粮掺合吃,开支打紧用,过冬莫问题。四组苟兴明今年60多岁,抱养一女,今年2亩稻田干着了,按他的话说,宁愿挨饿也不去收那颗粮食米米,是村主任胡德荣一家人连夜赶晚帮他抢收进屋,有100多公斤,全村象苟兴明一样的特困户有18户。
      就越冬问题,乡党委书记李乾荣告诉记者,特困户各村摸了底,心中有数,象苟兴明这种家庭户全乡约占2%,优先纳入低保,政府在适当补一点,发动群众集一点,社会捐一点,救灾物资优先考虑,决不允许出现一户生活无着落。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