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真情、智慧:伴随土溪热浪扑面而来
渠县网APP
分享
川东北。2006年遭遇了50年来最为严重的持续高温干旱灾害。
渠县土溪镇。从7月7日至8月20日,几乎滴雨未见,日日是万里无云,天天是骄阳似火。在这40多个日日夜夜里,处在水枯火热之中的阙乡人,怎能忘出门热浪扑面,微行汗流淋漓;怎能忘漫山遍野可点燃,塘堰溪流底朝天,树叶纷纷早落,稻谷遍遍急黄;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在“火热”里显现出来的:稳定、真情、智慧。
黄桷树下的夜话
土溪镇先锋村的村口张家岩,座北朝南,岩下是达成线和渠汇公路并行而过,再外是养育千亩蔬菜基地的渠河。岩上左右各有一棵近100年的黄桷树,虽临酷旱,它们仍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给父老乡亲们留下一方清凉。
张家岩不但是乡亲们纳凉的好去处,更是观景的嘹望台:渠江风光;庄稼长势;车来人往……在这热不可耐的日子,更是人们想往的好地方。于是老爷爷、大奶奶、小媳妇、大姑娘、男仔儿、女娃娃,七老八少或拿凉席或带凉椅或端板凳会聚村口上乘凉,于是人们七嘴八舌地聊起天来。是呀,先锋村很清静。栽得早的红苕可以掏了,玉米棒子可以掰了,落花生更可吃了,可没发生一件“顺手牵羊”之事。米,每斤1块2左右,新米才1块3;猪肉,每斤6元上下,精肉不超过7元;鸡、鸭、鱼比干旱前略贵,但涨幅每斤没超过5角;市场货源充足,价格平稳,秩序井然……
婆孙“交火”
土溪镇先锋村李英(化名)臀部上的伤口已治10多天了。说起这伤口,有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与水有关。
年近6旬的李英与不到5岁的孙子相依过日。李英的儿、媳都打工在外,婆婆对孙子视若掌上明珠,宠爱有加,顺从无比。村上的机压井在长达40多天的干旱中,有三分之二纷纷“脱水”。李英家的井一是地势低,二是人口少,供自己一家绰绰有余。一进夏季,小孙子只把开关一拉,中午、晚上各冲凉一次已成惯例。自干旱缺水之后,李英开导说:“孙子,我们用水节约点,好多家煮饭都没水了,让别人来挑点去解急……”孙子哪听得进婆婆的话,一任酣畅淋漓的冲个够,婆婆一时拿他没法,便悄悄关了总闸,谎称停电了。聪明的小孙子发现左邻右舍都有电,知道是婆婆“搞鬼”,缠着婆婆开电。婆婆这次铁了心,就不依他。结果小孙子对准婆婆的臀部,狠狠地咬了几口,婆婆疼痛难忍,一摸粘糊糊的,才知道鲜血直流。这时婆婆火冒三丈,忘了这个掌上明珠,打得孙子答应婆婆的要求:澡由婆婆舀水给他洗,节约用,周济缺水户。
趁着月夜去挞谷
由于持续的高温干旱,土溪镇境内的稻谷纷纷提前早熟。庄稼成熟了就得尽快装回家。久晴必有久雨,错过了收割那后果就愁人了……抢收迫在眉睫。
巧用时间差。坝下的比山上的早熟;土薄的比土厚的早熟;渴水的比得水的早熟……熟一块就收一块,今天你帮我挞,明天我以礼相还。在自愿的前提下,土溪镇出现了不少以工换工的挞谷队。莲坪村的罗国林利用稻谷成熟的时间差,靠远亲近邻组成了10多人的挞谷队。七亩多田,两天半就一扫而光,剩下半天,还帮他哥哥家收了一亩多。这种创意,被镇上推广。
推广机械化。马达声声,飞轮滚滚,上翻下倒,左旋右转,一把把稻谷像一条条黄龙飞腾。先锋村一社的郑书珍轻松地就挞完一亩多田。原来他购买了一台挞谷机,一部电动机和一部汽油机,同时他还买了打米机、玉米脱粒机。在他的带领下,先锋村又添购了十多部挞谷机。
避晒谷夜挞。8月9日(农历7月16日)23点一过,先锋村此时沸腾起来:他们趁着月夜,避开日晒去挞谷。郑正乐按捺不住出夜工的激情,他肩扛拌桶,健步小跑。妻子紧随其后。夫妻俩直奔一里外的“王包石”去抢收那7分多田的酒谷。郑正乐打了全村的头阵,于是接二连三,成群结队的先锋村人奔向自己的田间。四面八方叮叮咚咚、咔嚓咔嚓、轰隆轰隆(用机器挞谷)的声响相互应和,其中还夹杂着说笑声、唱歌声,好一派夜战图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