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花灯”挑亮百年“喜气”——长江上游川黔边地一个脱贫村见闻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渠县网APP
分享
寒冬时节,赤水河畔,夕阳西斜;穿行乌蒙山深处的四川省古蔺县永乐镇麻柳滩村,在被誉为“脱贫树”的甜橙林旁,唱腔嘹亮,锣鼓齐响。记者偶遇“花灯”队正在村头即兴表演:
“黄粱美梦嘛醒几场哟喂,麻柳还是原来样。百姓天天都在望,脱贫攻坚谁帮忙——”表演者们手提花灯,衣着鲜艳,被称为“灯首”的主角不需扩音器,四川话嗓门清亮:“党的干部作风强哟喂,攻坚克难如战场;如今麻柳变了样,群众个个喜洋洋!”
图为麻柳滩村“花灯”队正在村头表演。新华社发(王宇戈摄)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古蔺花灯”。它源自唐宋,以灯起舞,伴以念唱,在四川、贵州交界的赤水河流域流传上千年。当地农民从农历正月初二“起灯”,走村串户庆春,花灯到寓意“喜气”到,人人争迎。
过年还早,怎么就“起灯”了?
“花灯唱了千年,过年求喜气,越求越穷志越短。共产党如今带领我们麻柳滩奋斗脱贫,天天有喜气,天天都要唱。这也是乌蒙山区老乡的共同心愿,我们想富一百年!”45岁“灯首”、非遗传承人谢建刚解释说。
图为麻柳滩村“花灯”队正在村头表演。(11月23日摄)。新华社发(王宇戈摄)
唱腔在甜橙树上萦绕,唱词已不复旧日模样。
曾记得:“麻柳滩麻柳滩,脚下是泥巴,吃水要望天。好个白杨坡,光棍一抹多,小的三十几,老的七十多……”
村里贫困户赵福江,因病致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住上新房。村干部送来甜橙苗,他不仅种了13亩果园,还娶上了媳妇。
图为古蔺县麻柳滩村新景(11月23日摄)。甜橙被麻柳滩村老乡称作“脱贫树”,累累硕果挂在枝头,很少施用农药。新华社发(王宇戈摄)
甜橙是当地苦干加巧干的见证。赤水河流域地处北纬28度区域,干热河谷气候让水果甘甜、美酒飘香。古蔺县瞄准了甜橙产业,引导村民种下2000多亩甜橙,成立村集体农业公司,对口帮扶的国开行在网上众筹发起“甜橙爱心银行——甜橙认养计划”。很快,甜橙形成了特色产业,2017年麻柳滩村成功脱贫,2018年村里人均收入预计将达到1.3万元!
“幺妹儿不图车,幺妹儿不图房,看中你孝敬爹和娘,现在国家政策好,白天辛苦夜沾光……”耳边一段“幺妹儿曲”,路边幺妹儿已笑得像朵花。
45岁“灯首”——非遗传承人谢建刚创作了许多新唱词,他唱到:“好生活就在喉咙口,不唱出来我难受。大家摸心再自问啊,不跟党走跟谁走?”(11月23日摄)。新华社发(王宇戈摄)
麻柳滩村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乌蒙片区众多贫困村之一,也是“古蔺花灯”大本营,村里人大多能哼唱。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三进古蔺,当地彝族、苗族等各族百姓当向导、救伤员、跳花灯,为助力红军北上倾其所有。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中,永乐镇党委政府顺势恢复组建花灯队,借农村文娱之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乡村新风。
图为45岁“灯首”——非遗传承人谢建刚(右一)正在带领“花灯”队员在村头表演。(11月23日摄)。新华社发(王宇戈摄)
亲历脱贫攻坚新变化,新唱词像乌蒙山泉水一样在农民心中流淌。
“‘花灯’讲究看见啥子唱啥子。”谢建刚唱到,“好生活就在喉咙口,不唱出来我难受。大家摸心再自问啊,不跟党走跟谁走?”(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