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国省市要闻>详细内容

文艺展演为新农村点起幸福的灯盏(华西都市报、中国文明网、网易等)

作者:何雪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中国文明网 网易 发布时间:2015-10-26 17:04:51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文艺展演

  “离乡土最近才有生命力、离农民最近才有亲和力、离农村最近才有感染力……达州具有开创性的连续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已经做成了全国品牌。”10月28日至30日,第五届新农村文艺展演,又将在达州乡村唱响。“持续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活动,尤其是以一个个新农村聚居点为舞台的展演,为新农村点起了无数幸福的灯盏。”

  近日,为感受文艺展演给新农村带来的影响,感受新农村的新面貌和新村农民的精气神,来自达州本土的全国知名摄影家以及作家和大学生,走入了曾经举办过展演的新农村……

  文化,是雨水,是雨露,是洁净的空气,融入泥土,禾苗和庄稼青绿茁壮,村庄也意气风发。生活越来越红火的的村民们,被文化浸染的勤劳,耕耘出一幅幅缤纷的画;被文化浸润的心灵,催生出一首首多情的诗。——题记

  荷香,点亮泥土深处的幸福灯盏——走近开江县普安镇宝塔村

  十月,金黄的色彩,被山风带向另一个季节。

  车子驶入因千年古塔命名的村庄--开江宝塔村。如画的景致,尽收眼底,屹立在一座山峦上的巍巍宝塔,远远地向我们招手示意。

  万亩荷塘,连天接地的盛放时节,虽然远去,仍在心头妙曼成舞。已是十月,正是荷香出泥的收获季节,似乎触摸到朵朵荷花的娇艳,虽然沉寂在泥土之中,却弥漫着一种沁脾的香,一份别样的情韵。

  穿屋檐,过院子,车子停在一个宽阔的坝子里,赫然醒目的“顾家大院”招牌,高挂在5层楼房之间,从敞开的两扇大门看进去,不用猜想,是开的两家农家乐,吆喝几声,唤出俩三个人影,简短问答,又忙碌而去。

  站在坝子里,平视静谧的荷塘,遐思飘飞中,虽然花影远走,绿色褪去,但荷梗傲立,只见几只小鸟在荷塘上吵闹着一阵后,又翻飞在漂亮的楼房之上。

  徜徉在约四千平米的宝塔广场上,曾经的宝塔村虽然被沃田芳池冠以美名,而今的村庄却被荷塘盈盈刻画描写;曾经只为观赏田园风光而喜悦,如今更因荷香飘逸出的文化,相互浸染而“蝶变”得更为惊艳。

  漫步在荷池边的文化长廊上,驻足在村委会办公楼前,遇到几位村民,笑脸问候,相迎有礼,攀谈的龙门阵里,讲述的是一个个美丽动听的故事。一位村民说,近两年来,村里的一家一户在暗中较劲,比勤劳,比头脑……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带上积蓄回家,在家门口创业,有投资开餐馆的、开旅社的、开网店的、开茶馆的,一家赛一家,一个比一个。难抑心中感慨的一位村干部,坦率地说,村民的观念变化很大的原因,一是政府投资打造了这么好的环境,二是还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尤其是全国新农村文化展演在村里举办之后,乡亲们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不但惠民于这方土,还富裕了这方土。“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新农村文化展演结束后,来村里观赏荷花的游客,休闲的人群越来越多,带着老婆从广州回家,不再漂泊打工,在自己家里干一番事业,于是我的卤菜馆子很快就开张营业了。”三十出头的餐馆老板小熊,行伍出身的他,快人快语,还说起取名叫“熊氏老卤菜”店招的故事。干练、精明、健谈的小熊,谦逊地细听着一群游客对他经营“卤菜”不断宣传推介的建议,利用现代信息,建好QQ群、微信群,让更多的人知道。而小熊的“野心”还更大,利用荷花全身都是宝的资源,要开发一条龙的饮食菜品,形成品牌和特色。他还再开一个旅馆,有了好吃的,再有好住的,吸引更多的游客嘛。

  喜上眉梢的小熊,面对宽阔的广场,笑呵呵地说:今年的第五届全国新农村文化展演的分会场,又在这里演出,我的小店又要在电视上露脸,又沾光了,又是一回免费宣传哟。正是因为连续几届的全国新农村文化展演带来的影响,他和他的卤菜馆不但上了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还在本地媒体上频频亮相。“没有文化展演这个平台,我哪有机会和缘份认识你们哟。”小熊的话,既亲切又朴实。

  乡村的寒意来得早,虽是周末,村庄里的人影绰绰,或品茶打牌,或登上自行车转悠,或徜徉在荷塘边的小道上。一幅幅秀美的画面再次展开在眼前:一朵朵荷花竞放的容颜、一条条在荷塘里游弋的鱼儿、一棵棵围绕在房前屋后的绿树,以及珍藏在这方沃土上的红色文化纪念馆,静静地皈依在心灵深处。

  夜色扑面而来,屋檐下、窗棂里,明亮的灯光,温馨而炽热,犹如荷香点亮泥土深处的灯盏而次第绽放,与千年宝塔的灵韵相映成景。(杨建华 作家)

  洋烈印象

  其实,老家与宣汉洋烈新村的直线距离不过十来里,但洋烈这么个地名也是近几年才知道的。有朋友曾多次邀去洋烈玩都没能成行,可越是没去就越想去看个究竟,于是想象加猜测的洋烈时常浮现在脑中。此次应邀去第一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之地--洋烈采风,是还原洋烈印象的绝好机会。

  远远地看见村口屹立着一块高大的石头,进入村口,石头上那两个红色大字--“洋烈”,字体飘逸而厚重。走近一看,旁边还竖写着一列小字--“川东第一村”。看似有点夸张的称谓给了我们更多想象。此时,很想一口气跑到对面那片高地,一探洋烈新村的神秘。但很快又放弃了这样的想法,沿着弯曲而又宽敞的公路徒步前行,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着躺在水下的定远桥。

  从洋烈小学操场传来的哨声把我们从观光的惬意里惊醒,一群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学生认真地做着课间操。“我们小时候可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啊!”不免生出几分感叹几许怅惘。或许,洋烈已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农村老家了,因为几乎穷尽了所有想象,还是没能找到记忆残片;因为每条回家的路,都是那么的熟悉和陌生;因为破旧的瓦片间飘荡的炊烟已不是曾经的走向……青砖灰瓦的建筑结构层次清晰,白屋青瓦倒映在河里的山势里,俨然一幅立体水墨画,牵动着回乡游子的思念。人行道上的绿柳倒立在清澈的河里,微波迭荡,爽心悦目,岸边稀疏的苇丛随风摇曳诱惑让小船慢慢地移动开来;花台的草丛中,秋蝴蝶拍打着翅膀,围绕在花蕊四周彰显阳光的明媚。有理由相信,洋烈水乡今天的景象一定会永远飘荡在梦的远方。

  虽说在这里逗留的时间较短,但还是从老人口里打听到了“洋烈”的来历。原先的洋烈场处在一条石头泥鳅背脊上,岩石中部有很多小洞,形似蜜蜂的巢脾,因当地人把蜜蜂巢脾称为蜂列子,又把没有蜜蜂的列子称为火列子,因此就在洋烈的列字下面加上个火字,寓意洋烈场永久红火。看来,人们当初的愿望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终于实现了。但是,这种演变的过程似乎过于漫长且耐人寻味。

  早在清嘉庆17年,洋烈场就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集水运、商贸、餐饮、医院、学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小场镇。场镇上的居民多以农商兼营为主,他们赶场天做生意,冷场天做农活,过得还算是安逸自在。场镇上有一座文昌宫寺庙,庙内建筑高大雄伟香火鼎盛,曾经给予过人们无数的精神安慰和寄托,也曾经让一些家族从瀛弱走向兴旺。其实,秦家祠堂的发达与兴衰就是一部缩小版的洋烈史。“人民公社时期,这里叫灯塔公社,公社制废除后还名洋烈乡,后并入君塘镇,现为该镇的一个社区。”老人面部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展,似近还远的故事里饱含着洋烈儿对家乡的万般眷恋与怀念。听到这里,仿佛能够听见洋烈在各个历史时期那些长呼短叹的挣扎与呻吟。好在“7.18”洪灾之后,各级政府并未抛弃洋烈,留住了她的风水,留住了她的根基,硬是在几乎废墟的原址上重建出一个崭新的洋烈来。

  洋烈的整洁给人的印象最深。街面上看不到任何垃圾,墙壁上没有蜘蛛网和灰尘,连出来溜哒的小猫小狗都是干干净净的,摇摇摆摆的样子特有精神;门市摊点上的物件摆放有序,站在柜台里的男人或女人的脸上挂着比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洋烈的美丽是靠山和水衬托出来的。这话一点没错,四面是山,三面环水的外部环境,把一个本不起眼的洋烈新村高高举起而又轻轻放下,动作是那么的协调,姿势是那么的生动。山坡上层林尽染云蒸霞蔚,轻描淡写的牛背山苍翠欲滴如歌如诉,斜阳下那抹浅绿亦真亦幻诱惑逼人。如果说印盒寨是青龙,那么苑篼山一定是那只守护亲情的白虎了。否则,洋烈不会走得如此顺利。

  白天蛙鼓相伴,夜间秋虫鸣唱,是对洋烈生态环境的最好写照。鱼子溪和张家河的溪水里游荡着几尾鲤鱼,比当年的乌篷木船更为生动,比当年的背二哥更加委婉;鱼子溪湿地公园里,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带着些许的泥土味儿以及牛粪味儿,带着古巴人和土家的文化元素细胞,正在蒙生下一个梦想和期盼。

  洋烈,遇见你是我一生中的荣幸和美丽。(王崇地 作家)

  文化,把每一个日子都涂上色彩

  ——走近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

  暖阳融融,秋风牵手,绿树花香相伴左右,平坦整洁的小道,把我的脚步引向一幢幢漂亮雅致的小洋楼。这里就是享誉川东北的大竹庙坝长乐村。

  时尚的乡村别墅,不失民居特色,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房前屋后的绿化带,和一块块小菜地,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一口清清的池塘,绿柳依依;一条潺潺小溪流经村庄,轻缓而去。

  村庄的中心,是一个大型文化广场,面积约5000平米。一排健身运动器材,一排乒乓球台,一条长约30米的文化长廊,不仅升华了广场的宽阔魅力,也让寂静的广场显得更为生动活泼,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情趣。

  几位村民听到我们的高言低语,围观过来,其中一位中年大哥手指着双杠,高兴地说道,邻村有个因高血压中风的老头,有60多岁,开始杵着拐杖来这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就把拐杖甩了,独自上街赶场。还有一位快到80岁的老人,长期来广场上锻炼,在单杠和双杠上连续做动作的体力,我都不如他哦。

  站在广场上,倾听着乡情乡语,发自心底,说得最多的话,都与广场有关。刚建成的广场,全国第二届新农村文化展演的主会场就在这里举办,自那以后,劳作之余的村民有了休闲锻炼身体的场所,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除吹风下雨和农忙外,晚上的广场,好闹热哦,有跳坝坝舞的、有打乒乓球的、有锻炼身体的、有唱歌的,场面不比城里的广场差,比城里人还懂养生保健呢,不定时又放坝坝电影,我们长乐村人的生活过得甜滋滋的哦。

  说到跳坝坝舞,一位中年大姐,激情难抑,她和乡亲们非常感谢庙坝镇中心校的余晓兰老师,无私奉献教他们跳舞,免费的老师,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一教就是几年,太让我们感动了。另一位大姐还说,那次放了暑假,余老师到省外探亲走了,一帮老哥老姐们,跳起舞都觉得没兴趣,感觉她才是我们主心骨,大伙儿都需要她,离不开她,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其实,在离开那段时间,余老师心里也觉得有些牵挂,当她回来后,一句话让他们更加感动,余老师说,她虽不是村子里的人,相处时间长了,感情就深了,她也舍不得离开大家。

  在乡亲们的龙门阵里,广场给他们带来许多生活乐趣和开心,是文化的源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尤其是2012年那场大型文化展演之后,村里的干部有了新的思考,作为村干部都感受到环境条件好了,日子过得红火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一起红火嘛。”该村的村支部副支书张波高兴地说道。因此,村委会出钱置办了广场音箱,还安装了大型灯光等设备;村委会还专门成立了服务领导小组,不要报酬,积极奉献。几位村干部按轮次排班负责,每晚七点摆放好音箱和灯光,等候村民们来锻炼;九点结束后,不麻烦村民们,又等全部走完后,又才将音箱等设备搬回屋里。突然,一个个镜头涌入记忆,夜幕来临的广场上,灯光熠熠生辉,一片热闹喜悦的情景,美妙的音乐,欢乐的笑脸,悠扬的舞步,在村庄的夜空下,快乐而幸福地盛开。

  村民和干部的真情讲述,淳朴的话语里,都感受到文化惠民如春风一样,在心头荡漾。虽然事情很小,如一粒泥沙,小如芝麻,浸润着村民们的生活,也浸染着每一个日子。

  在一间约40平米的文化阅览室里,10余个村民坐在凳子上,认真地翻读着一些刚到的事关种养的科普书籍,神情专注,寂静无声,真不敢贸然打扰,悄然离开。

  静美的长乐村,一家一院,一花一木,一桥一水,把每一个日子都涂上色彩。(杨建华)

  农村变“新”了

  记忆中的农村,是孤独地散落在各处的低矮的屋子,门前蜿蜒着泥泞的小路;还有春夏秋冬一直扛着锄头匆忙赶往田间地头的背影,一到下雨天,只得踩着泥浆水甩一裤腿泥……

  当来到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新村时,发现曾经让人拼命想走出来的农村,如今的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的,农村变“新”了。

  可新农村的新,不仅仅因为它穿了一件新衣服,改了一个新名字,而是因为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开拓了通往未来新世界的新旅途。

  曾经祖祖辈辈住在土房子里,从不敢奢望能够摆脱泥巴的禁锢。可如今的新农村再也看不到所谓的土房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别墅式的花园小洋房;通往家门口的泥巴路也一起跟着消失,一条条水泥铺成的小道蜿蜒在绿树掩映中。

  农村书屋的出现,不仅仅带来了一堆有温度的书籍,也带来了科技的最新成果,更带来了一股文化的气息。那些错过了知识的洗礼的人们,如今也慢慢向着文化靠近。那些以前从未有时间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感受书籍熏陶的人们,如今也有了一个好去处。在这里,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他们有的喜欢坐在凳子上,围在一起观看书籍;有的则喜欢打开电脑,浏览天下大事;也有人喜欢把书借回家观看。

  乡村夜晚的广场,也是欢乐的海洋。那些城里人的专属活动--跳广场舞,也渐渐成为人们每天的必备活动。村民们称之为坝坝舞,除了下雨天,只要音响声传来,以前躲在家里看电视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广场跳舞。

  广场电影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城里有什么新片儿上映,要不了几天,这新村的人们也照样津津乐道,一周一次的集体观赏电影,村民们好生惬意。

  手机没有信号,上网没有地方,打个电话都要跑到好远的地方。以前确实如此。可自从建立新农村后,长乐村便实行了WiFi全覆盖,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触电”,刷微博、聊微信、看视频,再也不是梦。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们渐渐模糊了城乡的差别。唯一不变的是人们的淳朴,还有一颗不断渴望靠着新技术来改变境遇,创造机会的心。

  看惯了大城市的高楼林立,受够了汽车的尾气,背上行囊,踏上去新农村的旅途,你会发现生活不再烦躁苦闷。日日常新的新农村告诉我们,只要有期待,只要敢改变,生活一定更美好。(何雪平)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