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渠县地名故事《宕渠印记》与读者见面

作者:卢贵清 喻雷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25 11:24:37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宕渠大地的符号,地方文化的名片

  渠县地名故事《宕渠印记》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

一部由渠县文联、渠县民政局、渠县民俗文化协会编撰出品,陈科、李同宗主编的,书写渠县地名故事的民间文学书籍《宕渠印记》,日前由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全国诗词大家,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川大新闻与文学院教授周啸天为该书题写书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沙马拉毅为该书作序。杨牧、李学明、周啸天、贺享雍、杨先农、孙和平、向自强等专家学者关注热议、并联袂推出。全书36万字,140余篇纪实散文组成。分为“街道乡镇”“村社田坝”“山寺庙堂”“桥洞塔滩”“萃叶散事”等五个篇章和一个“附录”,以生动的故事形式,集中反映渠县各个地名的由来、演变和发生流传在当地的历史故事、红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传说传奇,是读者了解宕渠历史人文、风土习俗的“地方文化名片”、“生动教科书”。是一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乡愁情满,地域文化熠熠生辉,接地气,有看点,有趣味,可读性强的民间文艺作品,是渠县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的一束锦簇,受到广大读者亲睐。

内容简介

  ●《宕渠印记》是有关地方名称的故事,是宕渠大地的印记,是一张可读性强的地方文化名片。她从多侧面为地方志编写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是一部为后来者提供了解渠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生动教科书。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受到不少专家学者关注和热议。内容包括街道乡镇、村社田坝、山寺庙堂、洞桥塔滩等几个主要部分,附录部分同样具有史存和工具性价值。全书包含有历史渊源、地名由来、方位特色、文化演变、风土人情、主要物产、红色地名、人物传奇、逸闻趣事等。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的价值取向,也包含了新时代“热爱祖国、报效人民、奉献社会、孝老爱亲”的许多内容,具有“真善美”的文化精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专家学者评说

  ●杨牧:

  追溯桑梓变迁/捕捉枌榆印痕/讲好家乡故事/力扬宕渠精神。皆无不堪称有益之事。

  ——杨牧:读《宕渠印记》有记

  (杨牧,全国著名诗人,边塞诗人的领军人物,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李学明:

  这是我的故乡,许多地名故事耳熟能详,许多故事唤起我思乡的情怀。《宕渠印记》以一个一个生动的地名故事记录历史、传承文脉、凝聚精神、服务社会,为丰富多彩的渠县地域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李学明,四川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四川省社科院原院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周啸天:

  《宕渠印记》是一部呈示宕渠大地符号,记述渠县岁月沧桑,地名变迁,历史文化,行政区划沿革与调整,以渠县本土地名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故事、神话玄理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新故事等为内容的地理故事文集。渠县历史文化厚重,殷商时期賨人先民开始聚居城坝,賨国都城就建在城坝。公元前314年置宕渠郡,治所宕渠城,辖地包括今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南充营山及重庆城口等县域,幅员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迄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此书搜集整理了相关历史故事,融地理、人文、习俗为一体,是具有抢救性、传承性,顺民风、接地气,可读性、教化性、趣味性极强的好书。

  (周啸天,四川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诗词大家,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

   ●贺享雍:

  《宕渠印记》是一部宕渠的地名录。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承载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印记,浸润着泥土芬芳。渠县民俗文化协会把宕渠乡土中远去的历史故事,红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等资源挖掘出来。用历史说话,用文物说话,用文化说话。从民间文学或社会学、民俗学的维度看,不失为一部接地气,有看点,吸引眼球的好书。

  祝贺《宕渠印记》出版!

  (贺享雍,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宕渠四子”之一,中国作协会员,达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杨先农:

  《宕渠印记》纪录了达州市渠县的街道乡镇、村社田坝、山寺庙堂、桥洞塔滩的宕渠记忆,描绘出古往今来的渠县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给人以身临其境穿越渠县文化多维空间的韵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宕渠印记》讲述乡土故事、传播乡土乡音,积淀着一方乡土文化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是大有裨益的。

  (杨先农,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孙和平:

  读《宕渠印记》,见到密密麻麻的地名分布,我不由朝深湛的蓝色天空暸眼望去,顿时感到了祖先的一个思想理念:

  天地感应,人神沟通。一万年到如今,我们岂止拿古人的眼睛看宇宙夜空星罗棋布,闪闪烁烁?不,我们已见到了闪耀其中的无数星。更何况,这么多旳人,一如滿天星星,在岀力,在创造,在闪光。

  宋明以降,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场镇如雨后春笋,日渐增多并兴旺起来。于是,古代根据“天地感应,人神交流”的观念,开始对县域的场镇建设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渠县就有照应天象二十八星宿而形成基本对应的场镇建设布局及其地名设置的风水考量。

  这个历史现象,我们要很好尊重,珍视,它留给我们后人的认识与思考不可谓不多,而且意味深长。比如取渠县县名之“渠”,用心良苦,其中的学理思考与行政管理理念,丰富多彩。是对川东北渠江水系在渠县地界的流布、水势的博大与相对平缓、得舟楫与灌溉之利的几近现代科学意义的深刻认知。既包含了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渠系形成的倾慕、神往和学习参照,因而也是比照渠江所不及而产生的失落、慨叹,以及水利应用的愿景表述与构想,等等。

  就“渠”这么一个字,其寄寓和表达是多么深厚而崇高啊。

  还有不由得不说的,如此思想理念,我们后人几乎不为所知,这绝非个别现象。历史文化的接续与传承,难道就是这样?惭愧惭愧。好在,有渠县民俗文化协会的这么一帮人,埋头工作研究,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可不,又岀版《宕渠印记》,善莫大焉!

  (孙和平,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四川诗词学会会长,著名文化学者,地域文化专家)

   ●向自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乡土文化。陈科、李同宗先生的《宕渠印记》,以渠县地名为线索,以其特有的朴实风格和朴素语言,挖掘整理和梳理记录了渠县厚重的乡土文化,让一个个街道乡镇、一处处村社田坝、一座座山寺庙堂作为乡土文化的承载地,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家乡的山山水水那么真真切切,让记得住乡愁变得触手可得。它既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乡土传承的有益探索,是一部开展自然教育的好教材,同时它与乡村的产业兴旺、教育文化等新业态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

  (向自强,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原办公室主任)

   

   主编简介

   ●陈科:

  笔名阿言。一生从教,中学高级教师,渠县教育局工作到退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渠县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濛山文艺》执行主编。个人著书《如火燃情》《奔腾的河流》《七彩阳光》《教育技术科研选择》。合作编著《诗文渠县》(3部)《百年承诺》(2部)《濛山校园》《红色渠县故事集》《红烛映宕渠》《辉煌宕渠》《渠县民间语言》《晚霞放歌》《情怀》等10余部,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四川作家》《中国乡村》《青年作家》《散文百家》《星星》诗刊、《巴蜀风》《重庆文艺》《巴山文艺》《大巴山诗刊》等文学期刊及报纸副刊与网络公众号。

  ●李同宗:

  笔名秋犁,四川渠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渠县文艺创作办公室副编审。著有诗文集《啄木鸟》《流江月》《宕渠缘》,编辑、著录和参与著录《中国电影之最》《渠县艺文人物志》《渠县民族民间文化集萃》 《渠县文艺创作录》《渠县志》(1985 年版、2006年版)、《广安市志》《渠县文学作品选》《诗文渠县》(一、二集)、《窦人与责人文化》《漾山宕水》《九仞为山》《渠县红色故事集》《渠县百岁老人画册》《渠县民间语言》等21部书籍,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内蒙古出版社、青海出版社出版。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