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全国十大读书杰出人物,李平善 中篇小说《分红》第十二章

作者:李平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9-07 10:14:43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六月十五日,酒厂和养猪场都同时动工了。村委会规定干活的只能李家村的人才能参加,全部给工资。李莘说不能像修公路那样让外地人把钱挣跑了。她说资金不能外流,肥水岂能流到外人田里去了。这次就跟以前不同了,村社干部和全村的父老乡亲都积极投入到工地参加劳动。 李莘看到群众这样支持她的工作,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由于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酒厂和养猪场不到一个月就全部竣工。政协刘主席亲自给养猪场宣告挂牌成立,名叫“李家养猪场”。

  七月十六日,德康分公司按照合同把种猪、子猪、药物和饲料都同时用几辆汽车从县城郊区的德康分公司拉到了李家养猪场。猪儿们自从来到李家养猪场,它们像吃了蜂蜜一样,猪儿们吃饱了就睡得香香的,整天除了睡觉和放屁,就是疯长。猪儿们都长得油光水滑,还白白胖胖的。

  烧酒作坊有二十个灶,配有二十个烧酒锅。就等高粱收获了,立马就开工烤酒。瓶装车间,都是复制的茅台酒厂的模式,按现代化的先进设备设计装配的。比如,出厂日期都可以用激光自动打印在瓶盖上。一旦投入生产,烧酒锅和瓶装车间,至少可以解决李家村三百多人的就业。

  酒厂生产后不久,李莘想办法把李家村多余的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把他们送到了广东、深圳、福州等地打工挣钱去了。他们每个月都能够按时领工资。,通过劳务输出为村民脱贫致富也打通了一条捷径。

  八月到了,李家沟漫山红遍,红满了天,高粱们都长红了脸。老百姓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父老乡亲见到李莘无不感激万分,都说李莘是他们的好书记,也是李家沟的好女儿。乡亲们不再叫她李莘了,而是用“高粱花”取而代之了。她的确是李家沟开得红艳艳的一朵花,是一朵美丽的脱贫致富之花。

  高粱丰收了,乡亲们有的用三轮车,有的用独轮车,有的用拖拉机,大车小车的把高粱拉到自己的酒厂去卖,酒厂给的是一大叠一大叠的现成的红钞票。乡亲们手里拿着红红的钞票,有的百感交集,喜泪横流。连三龙天天拉客,抽空在家种植,一个人的包产地都收获了两千多斤高粱。他把高粱全部都卖给了村里的酒厂,收入了六千多块钱。他把高粱扫苗送给了凤林做扫帚卖,没有收一分钱,说是让凤林多给孩子们凑点钱买衣服。三龙还是一直从心底里爱着凤林。他在暗暗地下决心挣够了钱,一定要把她娶回家。凤林需要男人给她撑起一片蓝天,一个能够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心底里的三龙。她也暗暗地等着这一天,等着三龙挣到了钱来娶她。

  高粱卖完了,还有更值钱的。那就是家家砍起了竹子,把竹子划破,然后把竹子变成一根根篾条,再用篾条把高粱扫苗编制成一把把扫帚。家家户户用专门的房间,把扫帚们堆得整整齐齐的。

  李莘让刘华问了过去每年给他们学校销售扫帚的老板。老板答应了用四块钱一把去李家村统一收购扫帚,再多都要。没有过多久,老板就开车去了李家沟。两天就把他们的扫帚一网打尽,乡亲们的扫帚都卖到了现钱。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群众连做梦都从未有过的脱贫之路。

  李家村的乡亲们,家家户户今年的高粱和扫帚都卖到了钱,算是一个大丰收年。就连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也远远超过了三千五百元以上,没有一个贫困户脱不了贫。但离他们致富奔小康还有距离,还要继续奋斗。

  丰收之后,村委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李莘在会上说:

  “父老乡亲们,我们地里的高粱丰收了,地里空起来了。如果不种点什么,明年播种高粱的时候,地里就会像以前一样,被杂草覆盖。我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呀,现在不能让包产地偷闲。春节来临的时候,外面打工的人都要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都要在家耍一段时间,陪陪亲人们。他们回家什么都只能靠买,蔬菜一定要卖高价钱。因此我们现在马上买洋芋种子、胡萝卜种子、白菜种子……能够卖钱的蔬菜都可以种。到时我去联系蔬菜商到村里来收购。”

  群众听了,一呼百应。大家齐声欢呼说:“好!好!我们都听高粱花的,明天就去镇上买种子。”

  没有过多久,李家村一望无际的土地上都长满了绿油油的的蔬菜。

  春节来的时候,李家村的包产地里到处都堆满了洋芋、白菜、芹菜、萝卜、大蒜和葱子,各种素菜应有尽有。

  李莘到重庆、南充和成都联系了几家大蔬菜商。菜商们腊月和正月都开着大车小车来李家沟收购,大量的素菜被贩卖到了大城市。

  剩下的少部分,他们自己组织找车辆,每逢赶场天,司机一早准时就来到村里,连人和菜一起拉到镇上去。他们的蔬菜照样卖到了好价钱。 村民们都说:“路修通了就是方便!”

  还不到正月结束,菜就卖光了。他们又得到了一笔好收入。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