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于桑前辈八宝山骨灰迁葬仪式后记

作者:郁松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7-02 18:14:26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2019年6月6日,京西八宝山革命公墓,细雨纷飞,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原中共中央委员、公安部原常务副部长于桑前辈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迁葬至墓区安葬。

  遵照生前遗愿,从四川渠县家乡带来的两抔泥土洒在了骨灰盒上。老人家入土为安,魂归故里。

  作为老人家的族中晚辈,我应邀参加了这一简朴而庄重的仪式。

  肃立墓前,我代表渠县家乡人,深深地三鞠躬并献上鲜花,向老人家在天之灵致敬。纷飞的细雨中,我思绪万千,感概不已…

  来京之前,我从渠县文化名人傅昌志先生那里得知几年前他在云南参加一次全国联谊活动时的巧遇。来宾中恰好有于桑前辈生前最后一任生活秘书傅铁山老人,得知傅先生来自老首长的家乡四川渠县,老人激动不已,接下来那几天里,天天拉着傅先生聊老首长的故事,称其是一位“传奇人物",并表示"想到于桑故里看看。"

  时隔多年,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在外偶遇曾经为之工作过的老领导的家乡人,如此动情的反应和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位老领导的传奇与魅力,这让我萌生了为家乡人写下一些文字的念头。

  而头天晚上,公安部大院里的一幕也令我为之动容。

  当时,老人家的儿女取出父亲退居林下寄兴诗书时的一枚私人印章。醮泥盖上,"宕渠于桑收藏"几个鲜红的篆字跃然纸上,犹如一颗火红的赤子之心在我眼前跳动闪耀。

  刻有“宕渠于桑收藏“的印章

  宕渠,渠县的古称。公元1917年6月13日,农历端午节,于桑前辈(原名郁朝贵)就出生在渠县丰乐场的郁家湾(今渠县丰乐镇光辉村八社)。

  老人家从未忘记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始终以宕渠人自居为荣,这方鲜活的印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片古老忠勇的土地,也似乎冥冥中注定与他有着某种神奇的缘分。

  这里,曾经生活着一群尚武勇健的原著民--賨 ( cong)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尤其是为大西南的稳定和巩固,作出过鲜为人知的贡献。三千多年前,著名的牧野之战中,三千賨人充当先锋,他们载歌载舞视死如归的气概令纣王前军倒戈,八百多年基业的殷商王朝随之灰飞烟灭。

  据考证,“宕渠”一词中的“渠”字,就是指寶人勇士手中蒙上虎皮的木制盾牌。

  如果说,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象征着历史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那柄冲锋陷阵夺取江山的利剑,那么,历经中共各个保卫时期、曾作为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中国公安干警的代表,连续当选三届中央委员的于桑前辈,则可当之无愧地称得上那面肃敌锄奸、巩固政权坚不可摧的盾牌。

  盾牌,这看似偶然的巧合却有其内在的必然。因为老人家生命里流淌着地域文化的血液,躯体中涌动着乡土风云的英魂。正是雄浑浩荡的巴山渠水铸就了他胆大心细、忠勇刚毅的筋骨灵气,赋予了他从事安全保卫事业不可或缺的天生特质,最终成就了他风云无边的人生传奇。

  然而,自从14岁离乡做学徒谋生,两年后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直至92岁高龄逝世,老人家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渠县,回到郁家湾。

  难道是辛酸的童年记忆疏远了回家的距离,抑或严峻的职业生涯淡漠了思乡的人之常情?

  当然不是。熟悉他的人都说,他铁骨柔情, 侠肝义胆,赤诚待人,宽容为怀。这样一位有着超乎常人的坚韧和豁达,对党、对国家赤胆忠诚、无限大爱的人,何况之于生养他的故乡?

  首先,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从不轻易流露的人。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总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然而,不挂在口头,不表现在脸上,不等于没有感情,也不说明内心情感不够挚热。正如,他对自己恩爱终生的伴侣,从未说过一个“爱”字,却体贴娇宠。对儿女孙辈,很少说话,却舐犊情深。周恩来总理说他“这个人什么都不在乎”,他却对自己毕生从事的公安事业充满眷恋,宁可放弃升迁的机会,也不愿离开。

  其次,敏感的职业和特殊的使命,让他无暇他顾,与家乡总是难舍难近。

  延安时期,年仅20, 经历了三过草地、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的他,率骑兵排在三十里铺护送身陷险境的周恩来,立下大功,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英姿勃发的他,写信给失去联系多年的家乡报以平安。寄来的八路军戎装照,至今还保存在郁家湾亲友家。

  三十年代末在延安,左三。

  解放初,30出头的他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一处处长、重庆市公安局局长,在这个新中国的公安前哨阵地上,肃反清特,书写了侦破“一双绣花鞋”之类敌特大案的雾都传奇。他气字轩昂的形象,威严犀利的目光,令《红岩》中那个骄横残暴的徐鹏飞(徐远举)望而生畏,胆战心寒。也是这个时期,他曾离家近在咫尺,为侦破敌电台案,赴距渠县仅几十公里外的达州,却重任在肩,无暇脱身回家看望父老乡亲。

  1955年,年仅38岁的他从全国优秀公安局局长中脱颖而出,北上中南海,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三年后,在公安部治安局局长任上,主持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一部交通管理规则、第一部派出所工作条例、第一部刑侦工作条例...,"为我国治安工作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天,中国被公认全世界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离不开他当年开创性的贡献。

  文革浩劫初期,处于政治风暴中心的公安部,他是唯一留任的老部长。因抵制部长谢富治“砸烂公检法”的口号,生性刚直的他,很快还是难逃一劫,被下放至黑龙江北大荒农场劳动。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兵戎相见。国难思忠良,4月,周恩来总理紧急召他返京,当面告知他已当选正在召开的中共九大中央委员。从此,在那个非常时期,在那个关键位置,他挑起了支撑中国公安危局的大梁。那段时期,周恩来总理指示公安工作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交于桑同志去办"。

  1973年9月1日,北京机场,陪同周恩来总理迎接到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后排中)

  他是那时中国警界人人皆知的刑侦专家,领导侦破了一大批大案要案,也由此成了那个年代最富传奇彩的公安人物,社会上风行一时的手抄本《于飞下江南》就是以他暗喻,还有一本更是直接以他名字命名的《于桑破案》。

  作为中方安保负责人,他参与接待基辛格秘密访华、主持制定了万无一失的尼克松访华安保方案、行进在前往长城的尼克松车队最前列,见证了中美《上海公报》发布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1971年10月25日,与秘密访华的基辛格握手道别

  1972年2月21日晚,出席欢迎尼克松访华国宴(后排左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平安,他忍辱负重,殚心竭虑,为国为民,家且不顾,何以还乡?

  文革结束,作为公安部常务副部长,他协助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拨乱反正,平反冤案错案;他率领“两案”调查组,夜以继日地奋战,为其后历史性的审判提供了铁证;作为武警筹备组组长,他为中国武警部队的恢复创建付出了心血;他力主恢复情报侦察工作,建言献策设立国家安全局(部)。此时的他,回乡的路,依然漫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胡耀邦在山东偶遇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川陕苏区首府巴中,离家乡仅百余公里的地方,参加完纪念活动后,准备踏上等待了60多年的回乡之路。谁知临行前,突遇公路塌方,未能如愿。

  多年后,家人在他诗集的扉页上,发现他用苍劲的笔锋书写下的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本是唐朝韩愈抒发官场受挫被贬他乡、故园难离的压抑苍凉之情,此刻成了他回乡不能失落之极的内心真实写照。恰恰正是这看似无意间的一笔,流露出老人内心深处无处诉说的思乡之痛。

  七十多载岁月带走的是容颜的变化、姓名的更改,不变的是浓浓的乡音。他意志顽强,睿智过人,一生好学不倦,却始终乡音难改。到了晚年,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以至于家人都几乎听不懂他的话了。也正是因为难以听懂他那浓重的渠县口音,曾给他和美国黑格将军商谈尼克松访华事宜做翻译的章含之在回忆中"抱怨"说这是其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次。

  乡音不改,乡情难收,那是岁月带不走的一份人生烙印。他毕生最爱听的是家乡的川戏,最爱吃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家乡的饭菜。

  他是一位四海为家的共产主义者,身上传承着中国士大夫的道德风骨,头脑里却没有了衣锦还乡的封建传统观念。在他看来,革命是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不是为了个人当官发财,也不是为了光耀祖宗,惠泽桑梓。因此,他没有刻意回家的那一天。 在位时,他不能用自己的特权为家乡谋取好处。退居林下,作为一位普通的老人,他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一份份浓浓的乡情:为家乡达州机场建设、为贫困儿童助学、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将帅碑林的筹建捐款捐物,出钱出力,托人帮助家乡政府解决实际问题。

  他又是一位不徇私情的共产党人,加之特殊职业养成的不事张扬的个性,让他始终有所顾忌。正如邓小平长女一语道破他的父亲从不回乡的真正原因  “不想麻烦别人,也不想被人麻烦。”这种公私分明的党性原则,让他的家乡和族人从未受到过他权力的惠顾,也牵制了他荣归故里的脚步。

  那次巴中之行不久,他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人老易思乡,乡思如酒,历久弥浓。在病中,他还一再嘱咐儿子代他回乡看望。2006年7月,为安慰怀旧思乡的他,家人特地委托丰乐光辉村的支书拍摄了郁家湾的VCD,专程带到北京医院病床前。

  祖房前的印盒石,村边的鱼腥河,还有那河中的四十八步石墩,这些永远抹不去的家儿时记忆,萦绕脑海,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渠县丰乐郁家老屋和印盒石

  他终没有回到生养他的故乡,在他缺少温情的世界里,又多了份永远的遗憾,也留下家乡人民和郁氏族人的感慨甚至不解。

  作为从小就知道他的名字,如今对他又多了一份了解的家乡晚辈,觉得有责任借这个机会将一段尘封的往事告知他的家乡人民,让他们知道世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足以令他们自豪的老乡和前辈,也请他们理解他那段令人唏嘘的家国心路。

  2012年3月,《风云无边—于桑纪念文集》出版发行

  对于这样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作为他的家乡人,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和敬重。我们所求的,只能是他传奇人生蕴藉的宝贵精神馈赠,记住他的,是他为家乡历史书写的绚烂篇章。

  丰乐场外家犹在,宕渠悠悠入梦来。于桑前辈,天国安息,英魂雄魄,归去来兮!

  附:祭于桑前辈

  巍巍巴山,浩浩渠水。丰乐场边,人生伊始。少幼失怙,家贫如洗。笃学沉毅,族邻称许。学徒谋生,不堪凌欺。投身红军,宣汉矢志。持笔文书,扛枪游击。转战川陕,誓卫根据。北御倭夷,三过草地。火洗血浴, 身负残疾。九死一生,终抵圣地。进修马列,坚信主义。劳山擒匪,驰救总理。大荔遣谍,主席无虞。

  建国治乱,巴蜀肃敌。荡污涤浊,雾都传奇。中南海内,警卫京机。开办治安,主持三局。侦破警卫,副部专司。大案屡破,悬疑必倚。 浩劫冲击,九大重器。连任中委,公安树旗,大国邦交,护卫竭力。巨孽专案,取证无疑。李震自缢,蒙冤受羁。忠贞无畏,冰释重起。拨乱反正,沉冤雪洗。建言献策,国安始立。

  驾鹤西去,领袖电祭。历史定论,哀荣已极。仁义之人,忠贞之士。无所在乎,总理评语。国事风云,我自特立。人生跌宕,何所畏惧。处世旷达,行事缜密。正气直言,淡泊名利。共和神探,国安柱砥。德高力强,人皆称一。翰林余墨,文采郁郁。学海无涯,书香奕奕。位特任殊,使命神密。一生功德,世人少知。

  少小离家,未有归时。姓名虽改,乡音不易。同门尊长,祖父常忆。心向往之,二十有余。 资讯杳杳,时空隔离。遍索网络,尽晓事迹。端详神貌,似曾相识。未聆尊言,一声太息。天国太平,毋须竭虑。故土昌荣,不劳挂记。巴山伟屹,渠水不息。革命风范,后人永续。感佩之至,拙笔铭记。文浅情深,长歌当祭。

  郁松敬祭

  原载《风云无边-于桑纪念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作者郁松2010年1月于达州红军纪念馆于桑展板前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