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古镇•彩亭(散文)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8-25 00:33:46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没有去过三汇镇或只是匆匆路过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这个川东北的一个平凡小镇,居然也可以寻觅到中华民族20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只有放慢脚步,在当地老人的带领下,细细品味,才能发现隐藏在深居简巷中的古风,而承传千年的彩亭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传统文化艺术。
  漫步三汇河边,你会发现这里是州河.巴河.渠江三江汇合处,江面宽阔,微风吹来,碧波荡漾,几只机动渡船懒洋洋地来回移动,放眼望去,三汇镇古香古色,三江六码头凹凸不平的步步石梯,引导你走进古镇的条条街道。江岸上,红墙碧瓦的民居一层层向山坡延伸,夜晚到来,灯火辉煌,犹如满天星星。“现在三汇的风景差远了!”带路的老人感叹道,接着老人给我絮絮道来。三汇镇建置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自古商贾云集,商贸繁荣,三汇特醋,锅罐、火柴产生于清初,名扬四海,至民国30年,造船厂逾10家,修船工场30余处,商号262家,其中茶馆30家,旅馆25家,钱庄5家。夜晚,南来北往的大大小小客船、货船密密麻麻停泊三江,三汇成了闻名巴蜀的“不夜城”,素有“小重庆之称”。千百年来,多元文化交汇于此,使三汇镇孕育出了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三汇彩亭会。
  三汇彩亭有过很多辉煌的时代,给我引路的老人谈起过去,恍如昨日.三汇彩亭的产生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中的高竿技艺“寻橦”,至唐代“寻橦”从杂技中分流成为“高台社火”,其主要特点是用绑扎高处的人物造型来表现主题。至明代,发展为“行香走会”,其主要内容就是“抬阁”,与今天的彩亭已无二样。至清代,三汇镇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彩亭会,每年3月16日至18日彩亭会期间,三汇镇热闹非凡,各行邦商会,争名于市,纷纷绑扎彩亭,竞技献艺,在约4平方米的平台上,竖一根铁杆,杆上支架横伸斜展,将从戏剧或生活中提炼的人物层叠3—5层,高8—10米,“四人舁之以行,游曳大街,游乐码头”,①亭子闪闪悠悠,似坠非坠,观众牵魂撩魄,惊叹不已。在欢快的耍锣声中,彩灯彩旗开路,众人拉动的旱船,滑稽诙谐的抬总爷随后,接着是民间文艺表演,如舞狮、耍龙、车车灯、秧歌等等,庞大的表演队伍以及追随彩亭的人流使彩停会隆重而热烈。“男女游观,填街塞巷,邻封士女不远数百里争赴盛会,殆有举国若狂之概。”②三汇彩亭会成了三汇镇乃至川东北地区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三汇镇因彩亭而声名鹊起,而彩亭则是三汇人民最深的文化情结……
  时光荏苒,繁忙的三汇水码头已淡出了历史舞台,热闹的三汇古镇变得有些清冷,而三汇彩亭也风光不再。三汇彩亭技艺的后人们逐渐遗忘了祖先的传统手工技艺,他们从事着与传统文化毫不相干的各种职业,铸铁杆、打铁环的艺人后代已改作五金电器生意,缝制戏装的艺人后代经营起“与时俱进”的服装店面。而只有年逾古稀的彩亭艺人,常常会去镇彩亭艺术陈列室,看看他们的宝贝,摸摸他们的宝贝,缅怀那段早已逝去的美好时光。
  午饭后,镇宣传文化专干带我去拜访彩亭老艺人。在三汇镇,与其他小城镇一样,年轻人纷纷到省城、沿海城市至少也要到县城去打工营生。空荡寂寞的小巷里,再也听不到铁匠铺里打造铁杆铁环的叮噹声,偶尔传来几声稚气的儿童歌谣。在这里,先前非常热闹,炉火熊熊,叮叮噹噹的打铁声,时而“吱——”地一声淬火声,店面里艺人们哼哼呀呀唱着川剧,设计造型、缝制戏装,制作各种彩亭饰物,艺人们都各有兴致地忙碌着,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盛大彩亭会做准备。
  年逾七旬的王安大老人,是三汇彩亭艺的杰出代表,他和他的伙伴们从事彩亭技艺60余年,对彩亭情有独钟,谈起古镇、谈起彩亭他滔滔不绝。他比起他的父辈,似乎胆子更大,技艺更高,在解放初期和近年,他曾和伙伴们将三汇彩亭做到了10米高,在他的指导下,彩亭抬出了渠县,抬到了省城,抬到了国家级大型文化艺术盛会……回想起这些,他倍感兴奋,倍感骄傲。王老告诉我,现在镇上的很多的年轻人不愿继承祖先文化遗产,镇上会打造、绑扎、设计彩亭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就连抬脚也很难找了,而古镇风貌的不断破坏,使三汇彩亭会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这一代形将就木,而三汇彩亭还是要传承下去吧?看着老人的愁容,我无言以对。
  带着对三汇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彩亭老艺人的无限愁怅,我回到了小县城。在他们看来,三汇彩亭是他的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民间文化活动,也许是他们早年赖以生存的手艺,或者是给生活多一点乐趣,给生命添一点色彩。我想,只要现代社会不忘记传统,现代文明多给传统文化一点生存的空间,现代的有识 之士对农耕文化依然爱恋,在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下,传统文化总会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式,并继续传承下去……(陈平)


  注:①②引语出自民国《渠县志·礼俗志》。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