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坐岁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1-16 15:09:36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曾记得儿时大年三十晚上,兄妹几人围着一盘炉火,焦急地等待着父母的“压岁钱”,传统习俗称之为“坐岁”。意在年末岁首,新旧更迭,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父母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计划着来年生产;小孩则掰着手指数着交更时间,估算着能从父母哪儿得到多少“压岁钱”,并眼巴巴地盼望着早一点天明,穿上新衣高高兴兴过新年。

  那时山乡农村生活艰苦,家中每开支一分钱,父母都要反复合计,生怕在支岀上有个闪失,没了称盐打油钱,让一家大小十天半月喝泡菜水下稀饭。所以,母亲把钱管得相当紧,即便是兄妹几个外岀称盐打油办杂事,也得一分一粒地把帐算清楚,容不得任何人私下里落半分“各子”。因此,小孩过年时能拥有自已那份“压岁钱”,那简直是一种“奢侈”,于是乎,只要中秋节一过,我们一帮小孩便天天期待着过年。

  每每年三十晚“坐岁”时,耿直、豪爽的父亲总是年复一年重复地向我们灌输一通,当年他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争轶事。哪怕是上眼皮和下眼皮“打着架”,我们也强忍着瞌睡的困袭,聆听父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生怕不小心睡着了,自已得不到那份“赏钱”。不过,你大可放心,父母的心很平,弟兄姊妹不论年龄大小一律平等,如果谁毅力差睡着了,保准天亮了起床,就会在你的衣服裤包里得到那份惊喜。

  记忆里,只要每年的冬至节一到,父母就开始打点资金,准备着过年开支。先是将家中喂的过年猪宰了,虽然一头活猪只有100斤左右,烫剐分边之后一半上交乡食品站,自家只能吃一半,但好孬杀了一头猪,肝、肚、舌、心、肺样样都有,由母亲做成各式各样的水菜,过春节时桌上不愁没端的,那才叫过年。虽然家中生活拮据,但逢过春节,父母几年不添制一件衣服,也要想方设法为儿女们每人缝制一套新衣,哪怕是“阴丹阳布”,或用各种膏子颜色把白布染一染,我们穿在身上也打心眼里欢喜。正月初一吃汤圆,吃了汤圆便带着香蜡纸烛上坟祭祖;初二吃炖猪蹄和面条,那可是一年中最舒服、最美好的“口福”了,过了初三便提着“挂挂肉”走亲戚屋去拜年。往往这时我们兄妹都争着去,目的是为了得到拜年时打发的“挂挂钱”。

  后来,农村责任制落实后,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小孩子们“坐岁”时所得到的压岁钱,再不是几角钱、几块钱的事了,更没把吃穿这等小事放在心上,只想在过年那几天开开心心玩个痛快。然而,大年三十夜,已届90高龄的父亲,总会在儿孙晚辈面前唠叨着他当年征战沙场的旧事,但更多的是回忆过去生活的困苦,感思今天的幸福。如果有时孩子贪玩不愿听,老人心中就会不高兴,还会发上几句脾气说,不知道过去苦,那晓得今日甜。直到父亲临去世的前一年,虽然已中风瘫痪在床,也仍然如此。这一切,只有我们做儿女的才理解父亲心中那份深深的思旧感思情结,因为,我们亲眼目睹,并品尝过那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岁月更迭,转瞬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每逄大年三十夜,我脑海里就会闪现,在老家的堂屋里,父母兄弟姊妹一家人,围着泥土垒就的火炉旁“坐岁”时的情景……(刘 强)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