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郑六秋通讯集】春 满 渠 江 岸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3-22 11:59:21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之一

春 满 渠 江 岸

——记奋进创新的渠县
 
 渠江在变,渠城在变,渠县在变。
 人们都这样惊奇地发现,近两年渠县的变化真大。
 一个地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任务艰巨。几年间,渠县立足县情、与时俱进,围绕“四大目标”,从为民谋利的根本出发,在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多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的春天。
一、城市建设质的飞跃
 渠城变了。
 街道整洁了、路灯亮丽了、楼面美化了,渠城整体形象变美了。
 以前的渠城楼高楼密、人多车挤、街道脏乱。如今,在执行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前提下,变劣势为优势,对暂时不能改建的高楼外观进行美化;对街道的清洁卫生实行定岗定员制度;在主要街道设置斑马线和停车位。渠城楼房美观亮丽、街道卫生整洁、行人自觉走斑马线,成为了达州市范围内的一景。既增添了渠城的文化品位,也提升了达州市的整体形象。
 推进健康有序的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西进东扩”的城市发展战略使渠县的城市建设产生了质的飞跃。
 招商引资2.5亿多元的渠城西区开发,用荒山换回了一个花园式的“西区广场”,占地40000多平方米,是四川省范围内最大、最具品位的县级广场之一。香花绿树、小桥流水、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渠城“西区广场”远近闻名,成为了达州市的一个新景点,她的名字和渠县的名字一同响亮。
 投资2500多万元的渠城东西堤防建设工程,把以前废弃的、存在着安全隐患的沙滩修建成两公里多长的滨河长堤,集城建、防洪、战备等为一体。打破了渠城建设在原地踏步的僵局,拉开了渠城“东进”的序幕,使渠县在建设“川东一流滨江县城”的道路上取得了更进一步的突破。
二、支柱产业培育壮大
 渠县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电力资源大县。
 渠县大小河流众多,已被开发和即将开发的水电资源丰富。
 渠县煤碳等矿产资源储量大,为发展火电提供了原料基础。华蓥山电厂原装机为35万千瓦,由于渠县在房屋拆迁、土地补偿等方面工作配合积极,华电2×30万千瓦二期扩建工程迅速落实到位。工程总投资近27亿元,不仅建设过程中对渠县的经济有拉动作用,建成后每年将会给地方财政带来上千万元的税收,为渠县提供上万个就业机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渠县是不折不扣的生猪资源大县。
 渠县的生猪产业,一直以质优量大著称。近两年引近的万头PIC种猪项目,DLY优质杂交猪和10万吨优质饲料生产项目,使渠县年商品猪出栏量突破125万头。2005年,全县以生猪为龙头的畜牧业产值达1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9%。猪肉总产量9.8万吨,居四川省第5位。畜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正在向年产200万头商品猪的目标迈进。
 渠县以中滩、有庆、宝城、贵福等地为主体的10万亩优质杂交水稻示范区,成为了带领农民增收、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壮大的典范。
 渠县以望江、清溪、屏西、青龙等地为主体的万亩黄花示范基地,不仅使上万的农户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还使“渠县黄花”这一优质特色品牌冲出了达州,走向了全国。
 渠县的10万亩柑桔品种改良项目,使渠县每年的柑桔户产值增长数千万元,其已成为继粮食、生猪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三大产业。
 几乎遍及全县的数万亩油菜产业,不仅多渠道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带动了民营企业金隆植物油厂等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
 川东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富源矿产2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项目等,也将成为渠县增产增收的骨干产业。
 支柱产业的培育壮大,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新村欣欣向荣
 当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渠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走向了全国。
 2006年元旦之夜,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收获与畅想》为题,以四川渠县中滩乡寨坪村为对象向全国人民新春献礼,展现了中央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农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对其高度关注,省、市、县领导无数次地实地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到寨坪村看了之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对渠县新农村建设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寨坪村已成为了渠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成功典范。
 近两年以来,渠县在“三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以中滩乡寨坪村、清溪场镇百花村、望江乡武坪村、渠南乡渠南村、静边镇官渡村、卷硐乡陡梯村、渠江镇三星村、天星镇长青村等14个村为示范点,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在农村全面实施“一池三改”和“五改三建”项目,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户投入、以奖代补、项目打捆、整村推进”原则,涉及农户15123户,共投资4417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1075万元,县财政投入150万元,农民自筹3192万元。“五改”11670户;建连园路、便民路6007条、10.9万米,硬化院坝11651户;新建沼气池2896口;维修、新建人工井4003眼,新建防旱池438口,维修新扩鱼池320口;建成经济园4047个2.9万亩。新建村级图书室20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98%;新建农民集居点9个、涉及163户。涌现出科技示范户8980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33万户。以318国道、营渠路、望石路为轴线,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农民群众楼房盖上了,院坝洁净了,电通了,路通了,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洁净的沼气,初步实现了“庭园生财、房屋生辉、人际生和、环境生美”的目标,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四、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赞叹近两年渠县的社会风气变化真大。
 一个地方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事效率、用人导向和领导好恶等几个方面。
 新一届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一上台便提出了“实干从我做起,廉洁向我看齐,风气从我树立”的纪律要求。实践证明,真正那样做了,按老百姓的话说,硬是说话算了数。
 县委在定方向、抓廉洁方面有新突破;县政府在定目标,抓落实方面有新举措。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县委、政府的带领下,渠县上下创新实干,清政廉洁蔚然成风。部门“吃、拿、卡、要”的现象少了,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少了,真心诚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多了。
 在工作作风上,不重虚名重实干,主要领导除了抓工作就是抓学习,跑遍了田边地角,但却很少跑上别人请吃的饭桌,逢年过节用手机发个信息也是礼节。“当官不花钱,办事不吃请,逢年过节不收礼”的健康风气正在全面形成。
 在用人导向上,不重“红包”重才能。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把一部分年富力强、群众拥护的年轻干部提拨到了适当的领导岗位上。使一些爱搞“勾兑”、爱讲吃吃喝喝而不愿实干、跑官要官者少了市场;使一些政治素质可靠、事业心强,有知识文化、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干部有了希望。
 选人用人讲程序,管钱管物讲原则,务实廉洁蔚然成风。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开展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变化来源于创新,成绩出自于实干,形象来自于廉洁。
 不需要诉说,成绩会证明一切;不需要表白,民心是一杆秤。只要我们的干部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
 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渠县要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我们在春天里肯播种、不怕流汗水,在秋天里就会有收获。
 今天的渠县,人心和、风气正、士气旺,事业蒸蒸日上。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之二
 用创造和奉献回报社会
 ——访民营企业家康新民
 郑六秋
 
 最朴实的人生——叫平凡,
 最伟大的精神——叫奉献。
 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一个在苦水中泡大的巴山男儿,集平凡和奉献于一身。在困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用坚韧和不屈浇铸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当他逐步走向成功之路后,却用坦诚和博爱的胸怀来看待金钱和事业,把温暖之手伸向那些象自己一样曾经贫穷的人们,几年间捐助达三十多万元。尽自己的力所能及,用朴实的行动书写着人生,把一片真诚的爱洒向社会。
 他,就是渠县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康新民。
 一、艰难的成长
 六十年代初,康新民出生于四川渠县青神乡一个较偏远的山区小村庄,家中弟兄姊妹九个排行第三,儿子中排行老大,一出世便赶上了闹饥荒的年月。由于地区条件差,不要说去县城,就是离公路都是很远的。父亲除了干农活外,还会打铁,冬天一身灰,夏天一身汗,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家里吃饭的人多,能干活的人少,日子和其他邻居相比,更是难上加难,连填饱肚子也成了生活中的头等难事。
 家离学校很远,隔着几座大山,从小学上到初中,小新民和邻里的孩子一起每天都要走二十多里的山路才能上完一趟学,每在老师那获得一个字的知识都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家里无钱为他买鞋,一到过年母亲给做一双布鞋在山路上穿不了几天就被磨烂。一年四季,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风里雪里,小新民都只能打一双赤脚。山路难行,冬天脚冻红、冻肿、冻破,长满冻疮;夏天脚又被石板和泥土烫红、烫肿、烫破,长满火疮。年年如是,不堪回首。为了减少中午的行路,他常自带玉米和红苕到学校作为中午的干粮充饥。但玉米和红苕并不是时时都有,许多时候中午没有吃的,从上午要坚持到下午老师把课上完放学才能回家。
 康新民的父亲是一个铁匠,常常抽农闲给附近群众打一些锄头、镰刀之类小用具换几个油盐钱。小新民也时常帮父亲一些忙,拉风箱、上煤碳,有时也抡起铁锤帮父亲打。一次,一块烧红的铁块落在新民右脚背上,留下了一生的疤痕。
 在康新民十四岁那年,父亲联系到一批铁匠活,为某国营林场打一批锄头。几十把锄头打好后,还要送去。父亲一个人挑不走,锄头便被分作两担,一担多,一担少。作为儿子中老大的新民便被父亲带着一同挑锄头送往林场。从家里到林场,有四十多里山路,且大部分为上坡路。生活差、身体也差,担子又重,在那酷热的六月天里,父子俩每上爬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父子都是打着赤脚,你拉我,我扶你,心里藏着委屈和痛苦,汗水和泪水一同滚落。也不知喘了多少气,流了多少汗和泪,歇了多少次脚,才终于爬完了这段上坡的山路。当登上山顶之后,父子二人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相互抱头痛哭了很久。从那天开始,小新民第一次向父亲提出了买一双胶鞋的请求。也更深刻地领悟了做人艰难,立下了一个不屈的信念。
 二、坚实的创业
 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念完初中后,便应该到县城去读高中了。由于高中要住校,家里无钱,又缺少劳动力,高中没念多久就被迫退学回家参加劳动,从此远离了心爱的学校。父辈艰难的打铁生涯影响了新民的个性,倔强的他坚决不愿继承父亲的打铁职业。从十六岁开始他便拜师学艺,学习砖工和泥水工,逐步走向建筑行业,发展到自己承包工程,组建建筑企业。
 康新民承包的第一个工程,是二十多年前为渠县月光信用社修营业房,总面积55平方米,大包干造价2750元。当工程完工甲方拿着扫帚进屋时,新民包括工资在内挣了60元。这套营业房在信用社搬迁时,卖了19万元。揣着这辛苦挣来的60元钱,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以诚信和质量发展事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蛋糕由小做大。十多年后,凭自己的实力成立了渠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公司固定资产总额达千万元,个人资产数百万元,每年为国家上缴税费数十万元,解决下岗职工就业100多人,他也成了渠县有名的民营企业家。
 当今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内部,有时这种竞争甚至称得上残酷。康新民也在竞争中经历过起落的辛酸,也受过资金不足的困惑。但他始终牢记一个简单的道理,以“诚信和质量”取胜。生意场上的交往,讲究诚信;建筑领域的竞争,讲求质量。那怕自己少赚,他也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并保证每一位员工的安全。他曾饱尝了想读书而读不成书的苦头,也深知知识文化对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重要性,许多知识贫乏、目光短浅的企业家往往成了昙花一现的过客。他非常注重学习,特别是建筑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经过严格的考试,获得了建筑工程师职称。他有太多的读书情结,他对学校有太多的依恋,他所从事的建筑项目,一半以上与教育有关,且绝大部分为改造中小学危房建设。
 人的诚信度越高,在社会上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他所在的企业重质量、讲诚信、依法缴纳各种税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当许多人挖空心思也找不着工程的时候,他的许多工程项目是对方信任他,主动找上门来。公司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做大做强了,人们审视的眼光也各不相同,甚至一些与之有竞争的人还恶意中伤。2005年6月,有人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他的几个工地上在使用劣质钢材,报社记者和有关部门人员赶到工地进行查证核实。结果却恰恰相反,他所用的钢材等建材不但不劣,反而是特优等,不但未受罚,反而得到表扬和肯定。也给了造谣者极好的讽刺。
 三、真诚的奉献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知道阳光的温暖,也最懂得把自己心中的阳光洒向别人的意义。
 康新民经历过贫困之苦,饱尝过失学之痛,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和同情之心。从他的事业开始有起色的那一时刻起,他便在尽其所能地帮助着别人,关爱着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他最朴实的愿望就是能让没鞋穿的小学生有鞋穿,上不成学的孩子有学上。
 中国的落后首先是教育条件的落后,山区学校特别是一些乡村小学条件更差,教室不能住人,缺桌少凳。而要一下改造完这些学校,政府一时又拿不出那么多钱。怀着对落后地区和学校教育的特殊感情,凡是修建学校,康新民都愿完全垫资,分期回收且不收分文利息。为改造几所村小学,垫资上100万元;为修建三汇镇中学的科教楼、学生宿舍和食堂垫资700多万元。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
 在修建金河村小学期间,看见还有没鞋穿的孩子,要从自家搬桌子凳子才能进教室上课,因为学校教室里只有几根石桌石凳,他又痛苦得掉了泪。不但为学校垫付了全部修建资金,还决定为全校60名学生每人买一套新桌凳,共花去了16000多元。
 这些年来,康新民提供了无数的社会捐助。他的富还不能和其他巨富相比,他的每一分钱也来之不易,但他却愿把自己像蜡烛一样的光亮奉献给社会。
 渠县汇南乡有一产妇在三汇镇医院难产,母婴垂危,素不相识的康新民听到此事后,马上捐款1000元为其输血做手术,一下救了两条性命。
 老家青神乡交通闭塞,不通公路,群众自发集资修桥修路,康新民捐款12000元。杨亮、赵明浩、康异峰等二十多名贫困生,无钱上学,面临失学的困难。他知道此事后,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资助,让他们上完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到目前为止,受他捐助的在校和毕业大学生十二人,资助金额达20余万元。
 为解决三汇镇中学夜间照明问题,他捐款3000元安装了全部的路灯。
 连续三年春节期间,他为三汇镇孤寡老人捐款2000元,为贫困户捐款1000元。
 为渠县贫困助学基金提供捐款1000元。
 为318国道上一出车祸学生的家长(与康素不相识)捐助1000元。
 为渠县的光彩事业捐款10000元。
 为三汇镇群众性演出活动捐款10000元。
 为渠县人大政协组织的群众性集体活动捐款20000元。
 还有数以万计的其它零星的社会捐助。
 四、朴实的信念
 康新民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闯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成功之路,他的企业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在创造着财富,但也并不象有些为富不仁者那样视钱如命、吝啬财富。
 他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果没有社会上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自己是成不了功,致不了富的。也许自己还会象父亲一样务农、打铁。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富是来源于社会,也应用于回报社会。自己个人先富了,还有许多人未能致富,甚至他们还很贫困,还需要帮助。要共同致富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康新民最朴实的信念就是“发展企业,回报社会”。
 他有企业、有车子、有房子,但他依然生活简朴。他对自己的子女也要求非常严格,常对子女们说,除了供他们读完大学外不会给他们留过多的财富,将来自己的大部分钱都会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由于自己辛勤的耕耘和无私的奉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肯定。康新民被推选为达州市政协委员,渠县政协常委、渠县工商联常委、三汇镇人大代表、三汇镇商会会长,数次被评为市县“优秀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4年,在群众的一致呼吁下,他又被推选为渠县三汇镇向阳社区主任。
 在兼任三汇镇向阳社区主任的岗位上,他不讲报酬、不计得失,处理了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安装路灯、修缮公厕、处理邻里纠纷、发放特困金、安排夜间巡逻等。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大有起色,群众赞叹不绝。
 康新民依靠质量和诚信发展壮大企业,用一片爱心投入公益事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捐助的事迹,被省、市、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中国青年网站》、《四川日报》、《达州晚报》、《西部潮》、《
 渠县报》等报刊也多次刊登了他的事迹。2005年9月,他又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新闻人物论坛会”。
 2006年6月,他又被推荐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重质量、守信誉”民营企业家代表大会。
 人活着的意义在奋斗,生命的快乐在奉献。
 他不是一个圣人,但他只要学会了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
 在奉献的同时,他心中那片阳光不仅照亮了自己前进的路,也温暖了这个社会。
 
 
 
 
 
之三
 远 山 春 天 也 美 丽
 ——记渠县三汇中学   
 郑  六  秋
 
 条件优越不一定就能创造奇迹,他们却
 在并不优越
 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
 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远离县城,学生生源也不是太多,但即却创造了向国内各高等院校包括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复旦大
 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输送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连续九年高考平均成绩
 居达州市同类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这就是不得不让人们刮目相看的渠县三汇中学。
 我们
 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是最努力的;我们的条件不是第一流的,但我们的爱心和秩
 序却是第一流的。三汇中学用她最朴实的语言和行动解释着这些奇迹。
 一、充满爱心
 
 真挚的爱心可以让朴素变得生动,可以让平凡产生奇迹。
 三汇镇是一座千年古镇,由于巴河
 、洲河、渠江三汇在此交汇而得名。三汇镇隔河相望的东岸便是三汇中学。三江使三汇中学
 充满灵气,加上西去不远有汉阙,附近有白塔和襄渝、达成两条铁路交汇。从渠县三汇中学
 读书后走出去的全国著名诗人作家杨牧在2006年3月回母校时,曾题字称赞其为“三江明珠、人
 文摇篮”。
 三汇镇水陆交通发达、工矿企业众多。但在三汇镇水码头逐渐冷落、企业经济
 普遍不景气的客观背景下,下岗人多、困难家庭多,他们的孩子也有就近入学的渴望。人们
 戏称,三汇中学是三汇这片工业“废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有人说过,没有
 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有人设问过,什么叫“成功”?那就是能在原有
 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就可以称这为“成功”。
 三汇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附近的职工
 家庭和农村,生源不太多、质量也不是太高。三汇中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笃行、创新”,强调“
 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和“对学生充满爱心”。不管学生的起点高低如何,学校都对其
 寄予巨大的希望,不言失败、不言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因材施教”,让起点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有所提高。成千上万的学子,有的
 可以成为栋梁,不能成为栋梁的也要成为建设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人生的目标可以不一样
 ,但努力向上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爱心”充满三汇中学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对学生充满
 无私的慈爱,每位老师对待学生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位学生对学校对老师都充满感
 激的爱,用发奋努力来进行回报;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都充满友爱,互相帮助蔚然成风。
 
 “
 爱心”使得杨亮、康导峰等数百名面临辍学威胁的学生重返校园、扬起生命之帆、继续学习
 ,考上了大学。“爱心”使得民营企业家康新民为三汇中学贫困学生赵明浩等十多人捐款
 共数十万元,让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爱心”使得三汇中学这个集体永远充满生机与
 活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
 二、重视素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
 的竞争。三汇中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这也是这些年取得成
 功的秘诀之一。
 没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肯定是素质不全面的劳动者。身体不健康的劳动
 者肯定不会是优秀的劳动者。同样,只会读死书、“分数”很高,但缺乏思维创新和团体
 合
 作精神、应变能力差,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学生也不会是一个素质全面的学生。三汇
 中
 学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他们在走“素质教育”之路时,也在创新中取得了收获。
 
 为了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多次邀请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师德标兵蔡改到学校为师生
 作报告,使大家在以《奉献、快乐》为题的演讲中得到教育熏陶和思想升华。
 为了学生综
 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建成了花园式的园林,除了重视语数外等基础课之外,还开齐了音
 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锻炼、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学校辅导和帮助学
 生建成了政治性趣小组、文学兴趣小组、数学性趣小组、物理兴趣小组、化学兴趣小组、音
 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学生记者站、
 学生摄影协会、
 学生书法兴趣小组等三十多个课余师生兴趣小组。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还定期不定期地穿插农业、林业、建筑、医学、经商等职业技术知
 识内容。给学生了一片耕耘的土地,还他们一片展翅的蓝天,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
 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不但未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反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
 出了其内在的潜能。学生既能适应考场、又能适应社会,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营
 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了“拼搏、奉献”的汇中品牌。
 三、规范秩序
 对
 学生重视素质培训并不是意味着放弃管理的原则。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教育和
 管理相辅相成。其目的是在有序的条件下激发创造力、激活创新力;管理的手段不是单纯的
 管、卡、压。学校规范健全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
 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前提的原则下,三
 汇
 中学的《办学章程》多次修订,先后制订了66个管理制度和58个岗位职责,涉及教育教学管
 理、学生学习进步等方方面面,进行定性、定量考核,用较完备的制度管理人。
 在管理上
 强调程序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学校充分借鉴和学习其它学校管理成功的经验,每次重
 大决策和制度出台都要通过“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论”(讨论修订)、“学”(广泛
 宣传学习)三步,充分发挥教育工会、教代会、团委、离退休教师协会等组织在科学管理民主
 决策中的作用,发挥校内两个民主党派在规范管理、激励人才方面的作用。校级领导、中层
 干部管一线、包一线,上示范课、听课、评课都有硬杠杠,教师的“备、讲、改、辅、考”
 业务进修、传帮带都有具体的量化考评指标,学生的“德、能、勤、绩”等都有奖惩激励机
 制。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渗透。在“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的大环境下,坚持“以法治校、以章程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在师生的管理上都充
 满情感,进行人性化管理。坚持“持之以恒”,做到“循循善诱”,尊重师生的人格和创造
 。学校的“三项议事制度”(党委、行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三支教育队
 伍”(政教、团委、保卫科组成的专职队伍;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的骨干队伍;学生会干
 部、班级干部为主体的自管队伍)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四、充分激励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发展生产力、激活创造力首先就
 
 必须重视和研究人的因素。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应乐于奉献,这是对的,对社会无私奉献是高尚的人格情操的表现。但是,只谈奉献不谈按劳分配、不谈尊重劳动和创造是
 虚伪的表现,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出其蕴藏的潜能,就必须
 体现到无私奉献精神和适度的经济利益挂钩;要求教师敬业奉献和为其解决客观实际困难结合
 起来。这些年来,三汇中学的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在解决师生困
 难、适当提高待遇上下功夫。学校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加大了校内硬件设施的投入,修建了教
 师住宅楼、学生公寓楼、多功能教学楼、科教大楼、综合型学生餐厅,修建了约25亩面积的
 校园园林工程,占地近40亩的运动场。积极解决教师两地分居、家属下岗后再就业等问题,
 对学习优等生、体艺优等生实施奖励,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适度补贴,教师的课时奖、目标
 奖和教学效果挂钩。改善条件、充分激励,尊重劳动、尊重创新。这些年来,从三汇中学外出流
 失的优秀教师非常少,相反地,优秀的骨干教师来到三汇中学就不愿意离开了。学校除了为
 他们提供了发展创业的空间外,还会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学校还采取“双向选择”的方
 式,以较优厚的条件到高等院校选用了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学校235名职工
 中专职老师就有198人,远近学生源源不断涌入,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今天在校生4700多
 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充满爱心,发展综合素质,用规范
 的秩序进行科学化管理,充分激励师生的创造力,是三汇中学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得以成功
 的经验。
 如今的渠县三汇中学,环境清幽、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势气高昂,在“拼搏奉献”
 中、在创建“省级示范高中”的征程中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
 春天的三汇中学芳草青青、
 百花齐放,依山傍水的学校就象一座花园。在这昂杨向上的季节里,城里的春天固然美丽,
 但远山也会有美丽的春天。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