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艺术>渠县文学>详细内容

为“乡”消得人憔悴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02-07 15:49:29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自上世纪50年代末我认识邓天柱先生的第一天起,先生就给我留下一个兢兢业业,埋头笔耕,一心扑在乡土、乡曲、乡事上的深刻印象。这一印象经久不褪,近日,在读了先生又一部即将印行的著作《阙乡行》后,我更浓厚了这个印象:邓天柱该是对于渠县最忠实的歌者了!
    渠县是一个县,与华夏大地上数以数千计的县份一样,都有各自值得骄傲的东西,特别在今天都在打造“地域品牌”急于“推销自己”的年代,各地更是不遗余力,拼命挖掘自家的“珍宝”。这自然是个普遍现象。然而也有另一个畸象,“风景都是别人的好”,就是看不到自家的美貌,特别是更年轻的一代,贴画都要贴玛丽莲.梦露,过节都要过“洋人节”,也就更难看到自家园子里的喇叭花。天柱先生似乎对此忿忿不平,他一辈子都在说着一句话:我看就是渠县好!
    渠县好。如果我们承认这样一个道理----不爱己即无以爱人,不爱人即无以爱家,不爱家即无以爱乡,不爱乡即无以爱国爱世界----渠县是世上最宝贵的县,当是邑人最珍贵的判断了。
    天柱先生的爱乡之情还不仅仅源诸于此,他确实看到了渠县太多的过人之处。比如它悠久的賨人历史,比如它珍稀的汉阙文化,比如它罕见的板楯精神,比如它辉煌的《巴渝舞》与《竹枝歌》的刚柔气韵,还有它独特的民间风俗与自然景观,以及由此积淀下和预示着的丰厚底蕴和可塑前景。一个地方的生态茂蔽、世象兴衰,确实,一般说来都不会是“无端”的,它往往有一根无形的链条,曰“传统”也好,曰“基因”也好,至曰“地脉”“地气”也好,大都找得到来龙去脉。如果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衔前发后,它会大大有利于我们今天的事情。
    天柱先生为此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几十年来,他几乎是戴着显微镜在搜索渠县201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闪光点,或历史遗迹,或人文擦痕,或奇观异象,乃至某块状若“铜鱼”、“空隆”有声的江中卧石,都能“兆”出文运之鸿达,雅风之隆厚:渠县果然自宋而清出过91位进士、217位举人、331名贡生,真非同小可。他说这些的全部目的,两言以蔽之:“奋进当入宏美梦”,“高楼更上又一层”!他的《万兴广场赋》,粒粒饱满数百言,更几乎浓缩了渠县从古至今的全部人文掌故、历史变迁、地理大观、文化精华,包括历代志士仁人、民族英杰、革命烈士,至当今典范,如数家珍,其意旨仍旧只有一个:仰“古圣今贤”,催“革故鼎新”!
    天柱先生是个典型的传统文人,饱学之士,他崇雅,尚雅,文心幽清,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阙乡行》,却是一部诗文演唱作品集,这又与他多年从事群文工作不无关系。然而更为深层的原因,恐仍然在于他一心想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让更多老百姓都认识自己乡土的目的。由是,许多几乎属于史学、民俗学、考古学范畴的研究对象,在他笔下一变而为说说唱唱的演绎主体。三汇彩亭、龙潭风光、渠江抗洪等“活性”题材,自然与演唱十分相宜;将古迹汉阙、阙主冯焕、名将冯绲、战将王平、治者李雄等历史建筑、历史人物,以至带点传说色彩的助“武王伐纣”、助“汉定三秦”、为民除害勇射“白虎”的宕渠先民的神奇活动也写成活生生的演唱节目,就难为先生的苦心了。为了普及邑乡本土的人文知识,他不惜采用最“笨”的办法,连唱带解,连演带说,甚至连儿歌、谜语、顺口溜等也不愿轻弃。从诗词歌赋,到民间俚曲,十八般武艺般般俱用,集子因此虽略显“杂糅”,但作者大俗大雅的努力和作品呈现出的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于一体的基本特征显而易见。为了渠县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他甚至抛却了任何文学艺术的形式,为渠县谋划,直写了策论性的关于构建“汉阙文化长廊”的“刍议”和《关于渠县“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后者提供的具体要点竟多达100条!同时,还推出一篇洋洋万余言的长文,《鲜活特色,靓丽品牌,文兴“中国汉阙之乡”---浅谈渠县“文化强县”建设》。宏观、微观,历史、现实,精要地分析阐述,切实,入理,该颇费了一番心思!也许上述诸种努力,包括各类有待舞台传达的期盼,尚需时日立地成“果”,但对其中不少确具卓识见地和可行性的方略和蓝本,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书生空留纸上声”。
    邓天柱先生已年过七旬,视力已减至随时需要放大镜,加之患有多种疾病,伏案读写已十分困难,但他仍旧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心系县事,情倾乡土,日夜辗转,寝食难安,大有恨不得“吾乡一夜天下扬”的切切之状。他在给我的电话中说:“我已这把年纪了,别无他愿,只想为渠县实实在在做点事。渠县人自己常常把渠县说不伸抖,我一辈子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够,为历史负责,为未来着想”。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殷殷之忱已到令人感喟的地步。作为乡人,我是自然容易引起共鸣的,故除了写点言不及义的小文字以表达我的理解之外,更应向先生表示敬重。
    当然,更祝愿乡梓如先生所愿,日新又新,昌隆昌盛!
                             2007、1、10于成都
 
    作者简介:杨牧,渠县人。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星星》诗刊主编,主持作协工作。出版十多部著作及《杨牧文集》上下卷。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