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侨务办】与时俱进谋发展 倾情奉献结硕果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8-22 10:22:39 点击数:
扫一扫下载
渠县网APP

分享

分享到:

  渠县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3691多人,归侨侨眷38266余人,是达州市的侨务大县。渠县侨办自1982年成立至今20多年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广大的归侨侨眷从最初的不了解,到主动咨询、求助,把侨办当成了真正的娘家。渠县侨办在学习中创造性开展工作,依法护侨,发挥归侨侨眷的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受到了侨界群众的称赞,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侨办的肯定和表彰,连续十年被市外侨办评为先进集体,2005年被省人事厅、省侨办评为全省侨办系统先进单位,2008年被国务院侨办设立为全国侨办系统“侨法宣传角”。
  加强思想建设    努力走出困境
  改革初期,由于财政困难,县侨办面临工作繁重,经费紧张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加强思想建设,发扬自立更生的精神,没有资金制作普法标语,就自己动手;没有资金购买办公设备,就收集其他单位废弃的物资;没有资金购置电脑等获取信息的工具,就号召干部、职工大量阅读侨务党报、党刊,另一方面坚持学习发达地区经验,用新理念指挥贫困大县的侨务工作。一是抓思想建设,始终做海内外侨界大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把“为侨服务”确立为基本任务。为掌握基本侨情,于1994、2002、2007年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侨情普查,普查期间,全办干部职工一条心一股劲,印发各类表格、宣传资料19500份,分组分片区开展工作。在片区乡(镇)干部配合下,顶烈日、冒风雨、走村串户,与侨眷屈膝谈心,打消他们“怕政策变化受诛连”的顾虑,对漏登、重登的眷属及时纠正,将所获资料归类整理,于1995年成功地编印了达州市第一部县级侨务志,2005年又编印了第二部县级侨务志,增强了“为侨服务”的有效性。二是重抓信访、接待。随着侨务政策的落实,来访来信的侨眷与日俱增,1995年以来接待侨眷来信来访达1000余人次,帮助侨眷解决了许多的具体问题。为美籍华人文龙的外侄王方秋建房用地纠纷,我们往来于渠城与琅琊之间,汇报工作于市、县,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旅日华侨余革之母周德秀私房拆迁,因开发商问题,致使矛盾激发,为维护侨眷合法权益,我办立即汇报,引起县委、政府、县人大的关注,决定由侨办、信访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勘查,了解情况,后经长达两年反复协调,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007年,美籍华人廖宗英回渠探亲无故被殴打,县侨办知情后,立即到医院慰问,并敦促公安机关严惩肇事者,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接待工作直接关系到本县对外开放的形象,我们坚持“以礼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做到每次都认真制定接待计划、有章可循,先后接待了美籍华人美国西典军校军事教官尹治亚,比利时籍华人天主教神甫刘立均,加拿大籍华人蒋道毅博士,俄罗斯籍华人高级工程师余泽洲,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冯仕煜,香港力山清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山等500余人次。2001年,我县标美路建设正值紧要关头,资金缺口大,我办除自发捐款1800元之外,还加强宣传攻势,鼓动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捐钱捐物,不少侨眷慷慨解囊,共筹款达56250元。三是开展“1+1”结侨亲活动,选择政治上有一定影响,经济上有一定实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与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同志结侨亲,每逢传统节日致函慰问或登门看望,带去家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亲情、友情和乡情,宣传渠县的发展潜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侨界新人新事,推荐工作突出、事业成功、社会影响大的侨眷文正蓉、黄朝胜、陈瑶、白钧陶、成正知、李成渠等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高了侨眷政治地位。五是发动干部职工、社会各界撰文写稿宣传侨眷先进事迹。先后在《侨务工作研究》、《四川外事》、《民族》、《海峡两岸》、《四川侨报》、《达州日报》、《渠县报》等报刊发表文章400多篇,2003年,为编撰《海外达州人》,精心选择撰文对象,通过发面座谈电话联系、传真交流等途径详细采访,获得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市人大、市外侨办的一致好评。这些做法得到了广大海外侨胞的认同,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热情,美籍华人白霓惠女士,在广州创办吉兆鞋业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000余人;华侨余革,欣闻其母私房纠纷解决,遂从日本引进资金,在成功兴办摩托生产厂,华侨陈娟也引进大量资金在上海发展。美籍华人段渠,多次承担北京市政府市政考察团项目协调及翻译,曾受到省侨办领导的亲切接待。
  帮贫济困    扶助发展
  渠县归侨侨眷大部分散居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侨眷209户,未达到城镇最低生活标准的118户,下岗侨眷职工145人。为此,全办励行节约,结合实际,总结了一套扶贫办法:注意对贫困侨眷的思想教育工作,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把他们从“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转化到自立、自强、自奋上来;注意引导、鼓励他们通过其海外亲属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开办经济实体,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通过我们的扶助和协调,许多侨眷搞起了私营经济,侨眷文正已兴办了木材加工业,年收入达2万余元;侨眷刘迅办起了“侨心制钉厂”,年纯收入近四万元,港属成正知兴办了汽车运输业、养殖业和石材场,年纯收入6万余元,为本县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此基础上,又争取市、县对侨眷弱势群体的重视与支持。2002—2007年,县委、县政府把扶持贫困侨眷列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先后拨款49000元,市侨办也多次拨款扶持贫困侨眷。收到这些款项后,我们根据侨眷贫困程度,筛选慰问重点户,全额发放到侨眷手中,解决了贫困侨眷的燃眉之急。
  侨心捐赠    赈灾助学
  近年来,县侨办利用侨的优势,引进侨资用于赈灾区,2004年,9·3特大洪灾暴发后,通过详尽的灾情调查,归纳整理形成图文并茂的一手资料,积极争取海外捐赠,募集资金81690元,衣物190件套,棉被、床单369套,资助福荣小学12000元用于附补屋顶渗漏,用资15000元为青龙乡烟灯村三户贫困侨眷房屋垮塌户重建或翻盖住房,重建该村在洪灾中被冲垮的连接两岸涉及两千多户的双河口桥。2007年,经省、市侨联引荐,县侨办开展冬赈活动,香港吴星可慈善基金会向涌兴镇200户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捐赠价值人民币22600元的大米和青油向61名71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捐赠12200元人民币,另向涌兴中学的孤儿学生捐赠人民币500元,共35300元。同年,7·7创纪录洪灾暴发后,引进救灾款82700元,其中:澳大利亚众善慈善社向有庆镇100户受灾群众捐赠价值15000元的大米和青同,香港吴星可基金会向受灾严重的报恩乡200户困难群众捐赠22800元的大米和青油,向48名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捐赠9600元。今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向全县归侨侨眷发出倡议书,共募集款项10800元,用于抗震救灾。
  自1995年起,县侨办开展“侨心工程”项目。1996年,通过省侨办引荐,澳门同胞汤福荣先生出资5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补足,修建义和中心校1000m2教学楼,鼓岭村小学800m2教学楼,97年初竣工投入使用。2005年底,陈雁主任到任后,得知全县近十年未引进“侨心工程”,深感责任重大,立即着手调研,分析原因得失,一方面与县教育局联系、提供需改扩重建的学校情况,派人赴实地考察,另一方面努力争取省、市侨办支持。2007年3、4、5月,香港慈恩基金会、香港青马狮子会代表多次来渠考察,并最终出资100万港币就天星镇合力村小、定远乡中心学校、清溪场镇第二中心学校紫坝村小、报恩乡第二中心学校、贵福镇寺垭村小“侨心工程”项目由省侨办、投资方与渠县人民政府签订正式协议,其中:定远中心校已于2008年5月修建完成,香港投资方代表徐宪清先生参加竣工剪彩期间,逐层察看后说,对工程质量非常满意。2008年3月,香港慈善团体代表来渠考察,盛赞县侨办工作扎实,申请材料与实际情况相符。通过不懈的努力,香港郑裕彤慈善基金会决定分别向丰乐乡第一中心小学跃寨村小学、天星镇第三中心小学文昌村小学、琅琊镇第一中心小学马岭村小学各捐资18万港币用于危房的改革重建。
  “侨心助学”是县侨办开展的又一项长期工作,1987年,杨义富先生捐赠人民币10万元成立杨森华老先生奖学金评定委员会,奖励渠县籍成绩优异生。1996年,澳门同胞汤福荣、邱美珍小姐捐资2万元捐助青龙乡小学、义和乡小学50名小学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组织的慈善机构也深入内地进行侨心捐助。2008年7月由我们引进小平助学金计划在渠县正式实施,由小平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提供30万元资金无偿向50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高一学生,按每名每学年2000元人民币连续三年进行资助。8月,台湾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首批资助我县10名家庭贫困,成绩中上的高一新生,连续三年按每名每学年2500元人民币进行资助,共计75000元,并根据实施情况,该项目有望扩大名额并长期进行。
  改革开放三十年,渠县侨办得到了长足发展,组织机构不断加强,行政职能进一步完善,涉侨事务逐渐清晰,并形成系统化,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侨务事业方兴未艾,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是侨办人的心声,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励,努力实现渠县“四大奋斗目标”,开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陈 雁  杜  勇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