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百舸争流博巨浪 宕渠农业书华章
渠县网APP
分享
“十一五”期间,渠县农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狠抓粮油保安全,突出特色促增收,强化基础升产能,依靠科技强支撑,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渠县先后两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入户先进县,两度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被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享有“中国黄花之乡”美誉。
高产创建稳粮油 农民“粮袋子”越来越大
手中有粮心不慌。“十一五”期间,面对建设用地、自然灾害、市场经济等不利因子影响,渠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粮油生产放在第一位,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油播面,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开展粮油整建制高产高效,提升作物单产,全力确保粮油安全和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010年末,全县粮食总产57.59万吨,油料总产4.83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0.09万吨、8595吨,增幅为0.2%、21.6%。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58.76万吨,油料总产5.0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粮油生产实现“六连增”。
六化建设抓特色 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特色绘就增收图。渠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粮油生产,一手抓特色产业,制定了“3+1”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品种布局区域化、基础建设设施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经营组织化、销售过程品牌化”六化建设,发展特色农业。2010年末,全县特色种植业产业基地面积达54万亩,比2005年增长1.1倍,其中:建立特色黄花基地7.5万亩、优质柑桔基地15.8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0.5万亩、商品蔬菜(不含黄花)基地5万亩;全县种植业收入152752万元,比2005年增24429万元,增幅19.04%,年均递增3.53%;农民人均纯收入5349元,比2005年增2492元,增幅87.2%,年均递增13.3%。
多措并举强基础 农业“腰杆子”越来越硬
重农强县,基础最关键。渠县按照“农田田园化、耕作机械化、农村环境生态化”这一思路,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提灌站、机耕便民道、户用沼气池建设,全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2010年,全县改造中低产田土11.3万亩,累计达到36.3万亩,占应改的52.1%,比2005年降低了12.8个百分点;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3万口,全县累计达到 6.75万口,占适宜建设沼气池户数的38.6%,比2005年增加了19.2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面积达32万亩,比2005年增5.6万亩,增幅21.2%。
创新机制重科技 农民“脑瓜子”越来越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一五”期间,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托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深入推进“百、千、万”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应用新机制,农业科技应用显著加快。2010年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比2005年提高 1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较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
众志成城抗天灾 干群“好点子”越来越多
多难兴县,铿锵前行。“十一五”以来,全县遭遇了06年特大旱灾、07年、10年、11年特大洪灾,淹没水位屡破历史水文记录,农作物受灾达130.1万亩、76.5万亩、38.5万亩、16.53万亩,损失惨重。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广大干群围绕“无灾之年图跨越、重灾之年要增收”奋斗目标,按照“防在灾害之前、抗在关键节点、救在第一时间”总体要求,众志成城,全力抗灾,科学施救,取得系列抗灾救灾最后胜利,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295元、500元、580元、1118元,增幅达10.33%、15.86%、12.16%、20.9%,并成功召开了全省抗灾自救暨晚秋生产现场会,通过系列抗灾,积累了丰富抗灾自救生产经验,彰显了宕渠儿女英雄本色。
“十二五”农业展望
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成竹在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期间,渠县农业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12345”重大工作部署,以建设成渝经济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千亿工程”为抓手,以灾后新农村配套产业重建为契机,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重点抓好粮油、柑桔、黄花三大产业,力争通过三五年努力,建成水稻、油菜、柑桔、黄花、商品蔬菜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万亩,培育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2个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实现种植业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20元,农业将登上一个新台阶,大踏步迈进新的征程……(王锋胜 王忠 雷中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