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资料

评论:用抗震救灾精神凝聚“中国梦”正能量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5-17 17:28:54 点击数:

  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汉旺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北川的工业园,机声隆隆……五年前的今日,一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五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上,岁月风干了泪水,阳光消融着悲伤,生命在奋斗中重新出发。(2013-05-12人民日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瞬间让山川变色,房倒屋塌,数百万群众痛失家园。5个年来,灾区在党和政府的热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持下,在援建省市的大力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建设中,灾区干部群众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重建震后新家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笔者认为,这种精神不仅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强大动力。

  汶川五年,一个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汶川五年,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彰显于此。汶川五年,一种制度协同整合、集成创新的优势展现于此。汶川五年,形成和延续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中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制度的力量。如今,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中,我们要大力弘扬“5.12”抗震救灾精神。

  事实证明,从汶川到玉树,从舟曲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我们看到救援工作更成熟更科学,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凝聚了无尽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我们以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搞好芦山灾后重建,实现震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这才是对汶川地震五周年的最好纪念。

  当前,四川正处于抗震救灾的重要时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好省委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的决策部署,引导全省上下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发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牢固树立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的强烈意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四川灾后重建经验告诉我们,地震摧毁得了我们的家园,但摧毁不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摧毁不了我们人世间的大爱。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排除万难,克服障碍,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4.20”灾后恢复重建,用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梦,是所有中国人的都希望实现的梦想,而当前对于雅安、芦山的人民来说,眼前的“中国梦”就是平安、安全,是尽快重新恢复正常生活。对于灾区民众来说,灾后的有生活的住所,能宜居、安居才是最重要的。正因如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全力推进过渡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既要建设物质家园又要建设精神家园,推动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让灾区人民安居、安全、安心、安稳,这就是灾区人民最想实现的“中国梦”。

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