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 渠县引资凸显“洼地效应”
忙碌的办事窗口
日前,计划在达州渠县投资6亿、从事现代生猪种养加工的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客商王德根,说起刚来渠县时的感受,万分感慨:原本打算住上十天半月办理手续,没想到,渠县有关部门竟在两天内就办理完毕。“从发展大局着想,为投资客商服务,这种态度和热情令人感动,来这里投资很放心!”
王德根的感慨,也是很多来渠县投资客商的感受。这得益于近年来渠县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着力为投资者打造兴业发展的平台。而这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今年1—10月,渠县完成生产总值12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近9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3亿元,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6亿元。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其中,“软环境”的改善功不可没。
服务“热”起来
渠县把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作为软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全县党政部门和企业经济组织中开展了比环境、看经济发展速度,比服务、看工作对象评价,比水平、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作风、看干群关系改善,比实绩、看在全县同行中的位次的“五比五看”活动,用行动强化各级各部门“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渠县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县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1项,从行政审批上为软环境建设减压松绑。县上各部门实行“一窗受理、一窗办结”,建立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按照“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的要求,强化“两集中、两到位”,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了服务中的“肠梗阻”。
同时,渠县还把为民服务事项向经济建设领域拓展延伸,组织各部门和单位把服务的重点转向企业和外来投资者,承诺并落实了“只要一个电话、一切服务我们送”的服务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一流的
经济发展软环境营造出明显的“洼地效应”。1—10月,渠县引进国内外实际到位资金47.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68%,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
治乱“硬”起来
针对企业和投资者反映的“吃拿卡要”及各种“三乱”行为,渠县下硬手坚决治理。县上成立了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建立群众投诉举报台账,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并坚持专人值班,为方便群众投诉架设起“绿色通道”。
县上各行政执法部门和服务部门实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和项目责任人制度,严格禁止利用办理“案、证、照”之机“吃拿卡要”,锁住了向企业和投资者乱伸之手;出台了责任追究办法,从收费、投诉、执法等方面严明纪律,为行政人员敲响了警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在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中,17名乡镇和部门工作人员因“庸、懒、散”被县纪委行政效能告诫,因存在失职和监管不力的12名工作人员被问责。
监管“严”起来
为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渠县出台了集中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强企业周边环境建设等一系列文件,从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对软环境建设各个环节作出了硬性规定,全力打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同时,切实加强监管,保证各项制度执行到位。
渠县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多次涉软问题的执法监察,并专门成立督查组,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以便于发现通过投诉热线难以反映上来的问题,并及时立案查处。
在此基础上,该县人大、政协发挥职能作用,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外来投资者开展行风政风评议和企业评议部门、公众评议机关等活动,并制定了明确的奖惩措施,加强对政府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监督。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对部门的软环境建设工作产生了强大动力,各部门纷纷主动深入企业征求意见,了解需求,开展“零距离”服务。
“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如今,渠县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正以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效率,吸引着省内外众多知名企业抢滩落户。(朱刚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