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奏响幸福发展交响曲
静静的渠江穿城而过,白鹭时憩时飞,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新城濒江而建,山水相依,人们沿江散步观景,仿佛置身于一幅幸福和谐的多彩画卷中……4月12日,记者随“巴蜀万里行”媒体采访团走进渠县,亲身感受了渠县的大变化。
打造宜居家园:“双城记”精彩上演
今年以来,渠县城市建设频出大手笔:2月,北城救灾生命通道动工;3月,渠城东城供水厂奠基,东城景观大道开建……
按照“城市园区化、园区城市化、产城一体化”的要求,渠县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实施“北进东扩、南延西控”的县城拓展战略,多组团拥江发展,逐步构建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两化”互动提供空间和平台。
驱车东城新区,映入眼帘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小区、四通八达的道路、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一个产城一体的现代滨江生态城正在崛起!
渠县老城也在悄然改变容颜。站在渠江大桥举目眺望,远处青山苍翠,脚下江水奔涌,旁边是建成的万兴广场和在建的渠江二桥。在万兴广场,人们感受着“山水城一体”的优美景观。近年老城大力开展旧城改造,公园、绿地、广场拔地而起,拥挤的城市开始显山、露水、透绿、现蓝。
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推陈出新”
说起渠县,很多人首先想到黄花。其实,渠县经济最具实力的是工业。
走进渠县工业集中区,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在建厂房,一辆辆忙碌的施工车辆,一家家加紧生产的企业纷纷映入眼帘。谁能想到,曾经的一片丘陵和田地,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了质的蜕变,投资者纷至沓来,成为工业发展的“洼地”。
立足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渠县紧紧抓住建设成渝经济区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的战略机遇,坚持以“转方式、增总量、调结构”为主线,以“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为方向,以工业园集中区、临巴电力工业园、三汇建材工业园为核心,打造成渝经济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工业原料供应基地、配套产业发展基地,着力构建能源、建材、电子电器、食品加工和汽摩配“五大优势产业”。
走进川东铸石有限公司车间,偌大厂房内难见几个工人,生产流程几乎全是自动化控制。公司董事长雷清明说,公司生产的铸石材料硬度、抗腐蚀性能等均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出口到印度、巴西等地。公司计划在园区建立新材料生产研发中心,生产玄武岩纤维等高端新型材料,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着眼于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渠县既在工业上“扬长”,也大力推动农业向基地化、产业化,商贸向商圈化、市场化转变。目前,已建成黄花、柑橘、蔬菜、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25.5万亩,畜牧养殖小区204个,一个投6.5亿元的华西希望特驱30万头生猪产业生态循环经济园项目正落户建设;老城区由几条特色商业街组成的亿级商圈已形成,而另一个总投资22.5亿元的川东渠县商贸物流城10亿级商圈也在规划实施当中。同时,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賨人谷为龙头的五条精品旅游线正加紧建设,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4月12日,记者来到中滩乡天山新村,远远就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错落有致。走进新村,房前绿树成排,屋后芳草茵茵,人们沿河散步观景,一幅村美民乐、富裕和谐的新农村美景呈现在记者眼前。
“以前住在河溪边,现在重建到这里,水电气样样齐全,生活样样方便,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了!”天山新村的周晓琴乐得合不拢嘴。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统筹民生。”渠县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乡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解决,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幸福不幸福,只有群众自己说了算。
在天山新村公共服务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医务室、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正在医务室打点滴的村民张其富说:“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来这儿看看,既方便还便宜。”
坐在望江乡武坪村罗盛益宽敞舒适的家中,听他算账:去年,他种了3亩黄花,收入2万多元,“挺好的,日子过得不比城里人差。”2011年,渠县种植黄花8.5万亩,产值达5.2亿元。
如今的渠县,灾后重建进展顺利,一座座重建新村聚居点,宛如一道靓丽风景,正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吴涛 何倩云 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