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为深入持续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提升群众的居住环境,渠县按照“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工作思路,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早抓快干,开启“123”人居环境治理模式,通过出台一套方案牵总,完善两层机制推进,强化三大举措落实,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力营造舒适、干净、整洁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容貌,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一套方案,明责任
渠县立足县情实际,结合《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24年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达市城乡环境治理领导小组〔2024〕2号)文件要求,明确职责和分工,统筹谋划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继出台《2024年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2024年渠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渠县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引导各乡镇专题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四清四美”工作,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村到组。
两层机制,抓推进
县人大作为监督机关,深入调研、主动作为,将环境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两层机制。
一是探索长效推进机制。督促环治办等相关部门指导各乡镇(街道)建立“党员志愿者+村组网格员”长效管护队伍,对辖区内的“公铁水”三线环境治理及户居环境进行常态化监管督促,结合各乡镇(街道)意识提升、污水治理、村庄清洁和家庭洁美等“五大行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落后垫底乡镇(街道),由牵头部门采取“1名分管领导+1个股室+1个环治工作后进乡镇”模式,联动蹲点督导,以此督促各乡镇规范“户分类投放+村收集+一体化公司收转运”模式,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二是建立持续回收机制。指导乡镇结合村规民约、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方式,推广农村生活垃圾“一法二制三模式”,“一法”即“垃圾分类减量法”,“二制”即“废品回收积分制”“一次性餐具禁用制”,“三模式”即“垃圾收集模式”“垃圾清运1元钱模式”“数字化管理模式”。以此方法,增强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率,降低村社垃圾处理负担。

三大举措,促成效
渠县人大联合环保世纪行组委会成员单位采取三大举措,进一步巩固环境治理成效。
一是宣传教育引。按照“达州环保世纪行”活动时间节点要求,结合6·5“世界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等活动,开展大型宣传,引导群众不断提升环保意识;督促乡镇利用村民院坝会、农民夜校等,联合村组干部及村民组长、卫生监管网格员每周至少入户一次,了解群众环治诉求、开展环治政策宣讲,引导村民落实“门前三包”。
二是智能数据管。坚持推行“环治数字化、治理智慧化”,以“治”为中心、“督”为手段、“智”为平台,自筹资金建县环治大数据管理中心,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管理作用,对全县1261个垃圾投放点、62个中转站(点)实行在线监控210处,全县环治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示范带动激。督促各乡镇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综合“社区治理”“垃圾分类”“五美家园” “门前三包”“积分超市”等情况,集中评选村(社区)星级卫生家庭,公开表彰最美邻里户,并颁发流动奖牌和奖品。统筹全县37个乡镇(街道)人居环境整治督查结果,划区域分别授予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重点区和整治区牌子,以《环治快报》形式全县通报,在全县形成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局面。同时,督促县环治办将一体化公司运营考核和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一同纳入日常管理绩效考核,确保城乡环境整治成果稳固提升。